經濟日報記者 楊然
每到雨季,許多城市都會出現房屋漏水現象。近段時間,珠三角、京津冀、東北等地先后遭受臺風和暴雨襲擾。據北京市市民熱線服務中心統計,在暴雨集中的7月29日至8月1日,共接聽涉雨相關電話3.3萬余個,其中房屋漏水是降雨期間市民反映最多的問題,來電量超1.6萬個。
(資料圖)
暴雨期間,北京市西城區西單附近一老舊小區的業主盧先生就遭遇了房屋漏雨。租戶打電話告訴他,陽臺屋面的下水管堵住了,導致墻頂面出現滲漏。“房子是上世紀80年代建的老房子了,就想買個保險圖個安心,沒想到這么快就用上了。”盧先生說,今年7月初,在把房子出租后購買了中國人壽的家財險,其中就包括因暴雨造成部分損失的保障責任。
8月2日,他向保險公司報案后,理賠人員很快回電確認相關情況,指導其提供墻面滲漏照片及房產證照片等材料,并告知其預估理賠金額。目前,理賠金已經打入盧先生賬戶,這讓他很安心:“小區正要重做屋面保溫和防水,現在等屋面徹底弄好曬干,我就可以拿這筆理賠金來修補屋里滲漏的墻面,心里踏實多了。”
業內人士提示,當暴雨之后房屋受損,如果業主已經投保家財險,可以及時就暴雨受損的房屋向保險公司報案,申請理賠。需要注意的是,消費者在投保之前,要核實保險合同保障范圍。若保險合同保障范圍沒有包含暴雨受損,或保險合同約定其他責任免除事項的,則保險公司有權拒絕賠付。
盡管家財險能夠為家庭增強抵御財產損失風險的能力,但國內家財險市場卻長期表現萎靡。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在一些國家,家財險作為財產險領域常見的險種,通常是非車險領域最大的業務。2021年,法國、美國、日本的家財險占財產險市場比例分別為17.9%、15%、8.8%。而與海外市場相比,中國住房保險滲透率遠遠偏低。原中國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家財險實現保費收入164億元,同比增長67.22%,是財險公司同比增速最快的險種;然而從保費占比看,僅占財產及意外險市場總體保費收入的1.1%。
為何國內家財險市場如此冷清?有專家認為,傳統家財險是圍繞物質損失事故發生后如何進行經濟賠償而設計的。這類保險產品的缺點是較被動。由于保險事故發生頻次不高,客戶對保險的作用缺乏具象認知,久而久之容易忽略保障家庭財產安全的需求。
如今,“讓保險用得上”已成為家財險市場破局的首要前提。去年3月,原中國銀保監會與中國人民銀行聯合下發《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提出“推廣家庭財產保險,增強新市民家庭抵御財產損失風險能力”的要求。此后,寧波、云南、重慶等多個城市結合各自屬地個性化需求開展了新型城鄉居民家庭財產保險業務試點工作。飛鳥魚保險科技公司有關負責人透露,接下來,北京和南京也即將推出城市定制普惠型家庭綜合保險。
日前,上海首個城市定制普惠型家庭綜合保險“滬家保”正式上線。該產品由人保財險、太保產險、太平財險、中國人壽財險、中銀保險5家保險公司組成保險服務聯盟共同承保,由飛鳥魚等公司提供服務支持。為增強消費者感知,“滬家保”在保障房屋損失的傳統保險功能之外,還與當地生活保障服務商建立破圈合作,在保險中嵌入了需求更為普遍的服務產品,如家電清洗、馬桶疏通、開鎖、法律咨詢等。
“作為城市新型普惠型家財險項目,‘滬家保’以項目集中采購的形式突破了散單服務獲取成本的制約,將保險在成本可控的范圍內與高頻服務緊密結合。”國壽財險上海分公司重客業務部負責人趙艷說,在產品設計階段,聯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反復溝通談判,在降低采購成本的同時確保服務質量。
多位業內人士建議,要提高家財險普及率,保險行業應從產品和服務兩方面發力。在產品方面,應以客戶為中心打造差異化家財險產品,例如拓寬保障范圍、提供可選的保障期限、定制化設計風險保障內容以及推出組合產品等。在服務方面,要提升風險減量工作質量,豐富服務內容,例如可以拓展增值服務內容、引入物聯網設備、簡化理賠流程以及建立服務評估監督體系等。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