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省交通運輸廳黨組年輕干部跟班鍛煉到一線工作部署安排,我到常州德勝河魏村樞紐擴容改建工程進行跟班鍛煉。一個月的一線學習,讓我有驚嘆、有敬佩,更有滿滿的收獲。
不做“面子”專做“里子”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魏村樞紐工程可以簡要概括為“三個一”:常州市境內唯一的省干線航道入江口門,江蘇歷史上投資規模第一的船閘工程,江蘇第一個省市共建模式建設并交由地方自主運營的船閘。
5月29日,我剛到魏村樞紐項目辦的時候,看到項目辦的門牌就是一塊60厘米長、50厘米寬的不銹鋼牌子,不仔細看的話不知道這是個什么地方。
了解后才知道,項目辦是租用了廢棄的衛生院裝修后作為辦公場所,沒有特意花錢打造“高大上”的門面。因為項目開工之初就明確,要把每一筆錢都用在刀刃上、緊要處,把資金真正用到工程上,建好工程才是真正的“面子”。為從源頭保障工程質量,項目辦花費近700萬元,建設了占地面積2000余平方米、具有8大功能區域的產業工人培訓中心,面向工人持續開展安全體驗、技能培訓、實操、崗前理論培訓教育、多媒體教學考試等活動,有效提高了工人的安全意識、責任擔當、技能水平。
我想,正是這種務實的作風和對工作的嚴格要求,魏村樞紐工程的質量才那么堅實。魏村樞紐是交通運輸部首批“平安百年品質工程”示范創建項目,也是交通運輸部“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建設研究(船閘工程)、交通強國品質工程樣板雙依托項目。每天在項目工地上走的時候,總能感覺到那種堅實帶來的安心。
創新源自年輕活力
魏村樞紐項目辦有27個人,年輕人居多,工程科科長虞冬冬、綜合科科長儲誠、計劃科科長徐粹都是30歲出頭。讓我很欽佩:這些同齡人在一線建設中承擔了重要職責,是我學習的榜樣。
每天在建設現場,可以看到船閘工程的點滴變化:閘門逐步拼裝成形,靠船墩一個個拔地而起,護岸一字排開……導流河上的鋼便橋讓我印象深刻。為保障德勝河導流明渠能夠滿足臨時通航需求,項目辦成立通航攻堅青年突擊隊,平均年齡僅32.7歲。突擊隊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實地考察調研、多次模擬試驗,自主研發出鋼便橋“橋面一鍵提升裝置”,保證了通航孔主跨梁同步平穩提升、降落,保障船舶應急通航,該項技術已通過中國水運建設協會鑒定,總體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這項創新應用給我在日常工作中的航評審核業務帶來很大啟發:很多跨河橋梁重建時需要搭建臨時鋼便橋,往往受限于工程的臨時性、經濟性、難度大等因素,橋梁通航凈高無法做到太高,一定程度上影響部分船舶通行;在類似工程中若能夠推廣使用該項技術,可為臨時鋼便橋建設單位大大節約成本,保障航道通航安全。
一線實踐鍛煉,不僅能“見多識廣”,更能學到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本領。我想,這也正是“到一線去”的意義所在。
(江蘇省交通運輸廳港航事業發展中心 鄒俊杰)
校對 李海慧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