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8月16日訊(記者 李春暉)8月15日,央行開展4010億元MLF(中期借貸便利)操作,利率為2.50%,比上期下調15個基點。此次“降息”無論是時機還是幅度,都超出市場預期。分析人士認為,這意味著貨幣政策“穩增長”力度顯著加大。
三個月內兩度“降息” 大幅超出市場預期
MLF是央行提供中期基礎貨幣的貨幣政策工具,旨在通過調節向金融機構中期融資的成本,對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和市場預期產生影響。
(相關資料圖)
“MLF利率作為央行的中期政策利率,目標在于引導中期市場利率圍繞政策利率附近波動。下調政策利率,有利于加強逆周期調節,為穩增長提供助力。”中泰證券研究所政策組首席分析師楊暢表示。
進入下半年以來,國民經濟雖然持續恢復、總體平穩,但也面臨需求不足,結構性矛盾與周期性問題交織等制約。7月24日政治局會議提出了“加強逆周期調節和政策儲備”,此后市場對進一步“降息”有所期待,但此次MLF利率下調的時機和幅度仍然超出主流預期。
“回顧MLF利率調整歷史,除2020年初疫情突襲,MLF利率曾在2月和4月連續兩次下調外,其它調整間隔時間至少為5個月。”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今年6月份MLF剛剛下調10個基點,8月份再次下調,罕見地三個月內兩度“降息”。
此外,“降息”力度也超出市場預期。
“此次MLF下調幅度為過去三年來最大。”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總監龐溟表示,這說明我國貨幣政策充分利用此前創造和保留出的政策調整空間,進一步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更好地發揮總量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作用。
今年1-7月,全國CPI比上年同期上漲0.5%,為貨幣政策在穩增長方向適度發力提供了較大空間。另一方面,同樣是受低通脹影響,國內真實利率不斷被動上升,不利于需求的恢復。
王青認為,8月份MLF利率的超預期下調,意味著貨幣政策穩增長力度顯著加大。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通過“降息”,可以帶動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尤其是中長期信貸市場利率的下降,進而有助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進一步下行,達到為企業降成本和促進穩就業、助力穩投資和激發民間投資內生動能,以及加強財政與貨幣政策配合、增強政府債務可持續性的目的,為后續國內經濟的穩固回升創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LPR或“接力”下調 釋放穩樓市信號
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作為一種市場化利率,以MLF為定價基礎,由“MLF利率+銀行加點”構成。在MLF利率下調之后,本月21日公布的LPR利率也有望隨之下調。
同時,考慮到當前樓市運行狀態,多位分析人士表示,LPR的兩個品種很可能非對稱下調,與房貸利率掛鉤的5年期以上品種可能下調幅度更大。
“預計本月1年期LPR或同步下調15個基點,5年期LPR利率下調幅度或更大,以推動房地產市場的企穩發展。”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表示。
王青預計5年期以上LPR報價下調幅度可能會達到20至25個基點,1年期LPR報價有可能下調10個基點。“這將帶動新發放居民房貸利率較快下行,釋放更為明確的穩樓市信號,扭轉市場預期,推動房地產行業盡快實現軟著陸。這對下半年穩增長和防風險都具有重要意義。”
溫彬也表示,在8月MLF利率下調帶動下,本月LPR預計將跟隨下調,1年期、5年期以上LPR或分別調降10個基點、15個基點。
后續不排除降準可能
在7月14日國新辦發布會上央行相關負責人提出“綜合運用存款準備金率、中期借貸便利、公開市場操作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和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之后,市場對于降準和降息的預期有所升溫。
本月“降息”落地,分析人士認為,綜合考慮當前經濟金融形勢,后續不排除實施降準的可能。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預計三季度降準、結構工具都在政策工具箱中。主要是央行通過降準、結構工具,釋放長期限、低成本流動性,進一步降低銀行負債成本,增加信貸投放能力,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薄環節和重點新興領域的支持。
王青表示,8月MLF操作量為4010億,到期量4000億,這意味著本月實施了10億凈投放,為連續第8個月加量續作,但加量規模很小。“8月MLF小幅加量續作后,接下來降準落地的可能性上升。”
他分析稱,MLF操作和降準都能補充銀行體系中長期流動性,后者還能降低銀行資金成本,釋放較為明顯的穩增長信號。綜合考慮三季度信貸投放力度加大、地方債發行量上升帶來的資金需求,以及提振市場信心的需要,接下來在MLF持續加量續作的同時,三季度有可能實施年內第二次全面降準,估計降準幅度為0.2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流動性超過5000億。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