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2020年,大一新生丁曉蔓來安徽蕪湖上大學時,在高速口就注意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字樣,她當時覺得,這個標語朗朗上口。
去年,在參加市交通運輸局團委舉辦的“紅帆讀書會”時,她了解到蕪湖市相關單位一批批工作人員對于城市建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心中倍感震撼,“小到蕪宣機場的一個停車坡道維修,大到不斷健全的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當地政府真正展現‘為人民服務’的信念”。
她是安徽工程大學人文學院行管201班學生,她對城市標語理解的變化得益于兩個單位的“牽手共建”。一年多來,人文學院團委與蕪湖市交通運輸局團委圍繞政務實習、理論學習、實踐調研、學生骨干培養、志愿服務等方面結對共建。這樣的校地共建在當地已進入常態。
(資料圖)
2021年底,安徽工程大學團委與團蕪湖市委攜手探索共青團組織市校合作新路徑,14個二級學院團委分別與14個蕪湖基層團組織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圍繞思想引領、志愿服務、創新創業、社會實踐等模塊開展市校共青團組織“1+14”實踐育人共建,打造校地共青團“合伙”新模式。
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走入校地各單位采訪,了解“1+14”行動實踐以來涌現出的案例和經驗。
去年夏天,團蕪湖市委和安徽工程大學團委共同開展“青領計劃”,選拔79名全日制在讀大學生到全市14個共建團組織兼任基層團委(團支部)副書記。
去年,人文學院選派5名學生骨干前往共建單位蕪湖市交通運輸局擔任團支部副書記、團支部書記助理;選派4名學生骨干到蕪湖市交通運輸局團委和蕪湖市交通執法支隊團總支開展就業實習。丁曉蔓也是其中之一。
在參與“路政宣傳月”志愿服務工作中,她向往來乘客耐心講解公路法律法規、貨運物流保通保暢政策和便民服務舉措,了解群眾需求,及時反饋信息。
作為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她大多從課堂汲取專業理論知識,對政府機關工作實際了解少,且存在“安穩且規律”的固有印象。實習期間,她運用《秘書實務》專業課中的辦公室管理、會務工作等知識,幫著整理資料、撰寫稿件,參與會務,每天忙碌且充實。“提筆面對每一份材料、新聞稿時,我勤加思考,考慮到可能面臨反復修改。這些工作需要我走出舒適區,培養耐心和細心。”眼下,在學校策劃活動時,她有了實踐經驗——更加注意人員調配、會議事項準備、會議現場記錄,思考創新活動形式。
“我們還定期將市交通運輸局團委的青年骨干請進學校開展主題團日活動,講授主題團課,雙方團員青年在明信片上書寫對未來工作的暢想和計劃,激勵工作和學習創新。”該校人文學院團委副書記利昕云觀察到,當學生常態化“走出去”學習實踐,活動場景拓寬了,也更容易將理論聯系實際。
安徽工程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遴選13名“青領計劃”大學生到鏡湖區基層社區鍛煉。任鏡湖區直機關團工委兼職副書記的經歷讓學生凌遠志印象深刻,他幾乎每天都工作日程滿滿,穿梭在各個場景:在“鏡心閱讀”青年讀書分享會活動中,他與蕪湖市各領域優秀青年暢聊理想,更加明確了自己奮斗的目標;在與弋磯山街道黨工委聯合開展“青老聯學”活動中,通過聆聽老黨員們回憶崢嶸歲月,他感受到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在建設文明和諧城市的青年志愿服務活動中,他加深對“能吃苦”三個字的理解。
“我們的目標是信息互通、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項目共融的區域化團建新格局。”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團委負責人、校團委兼職副書記王康細數學院與團鏡湖區委合作共建的工作內容和成效,開展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聯學活動3次;開展“打造最干凈的城市”系列志愿服務活動4次;開展青年閱讀分享會系列活動3次;組織開展志愿服務系列活動10余次……
2022年6月21日,安徽工程大學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組成古木遺香小分隊前往蕪湖市灣沚區六郎鎮益然香木榨產業園,探尋非遺文化木榨油的傳統技藝及制作過程。學生張瑞濤回憶,在活動中,團隊成員走進木榨油生產車間的那一刻,無一不發出陣陣贊嘆,只因古木油相充盈鼻尖。在老師傅講解下,近距離了解到木榨油技藝的學習以及背后的勤學苦練和積累。
“學院團委與團灣沚區委結對共建的重點是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形式。”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團委副書記楊良軍介紹。以往,學院青年教師開展產學研合作時,只停留在教師和企業層面的合作。共青團結對共建后,學生可以近距離觀察食品生產的全過程,更清晰地對比傳統工藝和現代油脂生產的區別和優缺點。
此次實踐活動讓張瑞濤同學很受震撼,他加深對發酵工業的認識,也了解到傳統工藝面對的困難和挑戰。讓他至今難忘的是,木榨油技藝師傅每天需要花費6到8小時來重復敲擊、壓榨的動作。在師傅的一聲聲呦呵中,金燦燦的菜籽油滴落,遍布清香,木樁的一聲聲轟鳴聲里,凝結著勞動人民的智慧。他將一位榨油師傅的肺腑之言銘記在心:“你們年輕人要重視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加強對傳統技藝的學習和保護。”
楊良軍還帶著學生走進位于灣沚區的殷港小鎮,感受藝術創業聚集地的風采和氛圍。他說,想學習了解創業技巧的學生可以和互聯網公司、文化傳媒公司、文化產品公司深度交流,提前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
近半年,安徽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團委與蕪宣機場團委共開展交流、聯學、志愿服務、企業參觀實踐等近10次活動。雙方團委負責人根據工作實際,通過面對面、電話、微信、騰訊會議app等方式開展常態化交流。學生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是走進蕪宣機場參觀,他們實地了解機場運營情況和未來發展規劃,近距離感受蕪湖產業創新的脈搏。
今年3月,經過雙方多次溝通籌備,學院團委組織30名學生來到蕪宣機場,圓滿完成蕪湖航空馬拉松志愿服務。外國語學院團委負責人張君將學生們的用心看在眼里,“孩子們花了很大功夫了解志愿服務需求和企業工作環境,不斷完善服裝準備、活動對接、服務流程等細節,也從機場強調安全、嚴謹的工作氛圍中學到很多”。
“在蕪宣機場團委溝通協調下,我們還帶學生來到位于灣沚區的中電科鉆石飛機生產基地,加深了對蕪湖通航產業發展的全面認識。”張君認為,校地共青團共建為學生打開一扇對外了解的窗口,拓寬在校學生的視野,增強了溝通和協調能力。
安徽工程大學團委副書記李恒奎介紹,“1+14”概念相當于校地共青團工作的平臺和框架,所有細化和延伸合作的源頭活水都來自于學校各學院和各個縣域、企事業單位團委的共建。由蕪湖市基層團委牽線搭橋,各學院學生順利聯系、對接更多以前接觸不到的單位,實現共青團工作手臂延伸、服務精準,也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留蕪就業。
“今年的共建也更加‘升級提檔’,由學校15個學院直接對接蕪湖市各縣區15個產業發展需求旺盛的鄉鎮,結合暑期‘三下鄉’開展‘鄉愁文旅’實踐活動,讓青年學子圍繞‘鄉風文明傳頌員’‘鄉村旅游代言人’‘鄉村農產品設計師’等方面應用專業特色,助力鄉村振興。”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