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東港市椅圈鎮位于美麗富饒的遼東半島,位居鴨綠江入海口,南臨黃海,與朝鮮半島隔江相望,東連丹東,西接大連,地處東北亞經濟圈的核心地帶,是農業大鎮。鶴大線國家二級公路(201國道)橫貫境內,交通便利,溫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受黃海影響,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8-9℃。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促成椅圈鎮成為全球最適合種植草莓的地區之一。2015年,椅圈鎮獲得“遼寧特產草莓之鄉”榮譽稱號;2016年,獲得中國園藝協會頒發“中國設施草莓第一鎮”稱號;2021年獲得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稱號、全國“特色產業十億元鎮”稱號、全國種植業“三品一標”基地稱號。
東港市是國家級的草莓產研中心,是中國最大的草莓生產和出口基地。作為東港市草莓主產區,椅圈鎮草莓栽培歷史悠久,最早在1924年夏家村就有草莓栽植。隨著草莓主栽品種逐步更新換代,栽培方式、設施不斷提升改進,到2023年,全鎮設施草莓生產面積達1.5萬畝,日光溫室設施占地總面積達到3萬畝以上,年產量5萬噸,年產值10.5億元,其中50畝以上草莓設施小區有105個。草莓生產已經成為椅圈鎮主導產業。
草莓界的“茅臺”
【資料圖】
近年來,椅圈鎮成立了多家草莓合作社,注冊了“馬家崗”“久久香”等品牌,譽滿國內市場,在沈陽、大連、廣州、北京、上海、香港等各大城市熱賣,彩色草莓“粉玉”“白色戀人”等新品種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每市斤售價百元仍供不應求。獨特的口感、漂亮的品相,椅圈鎮產出的草莓品牌效應日益增強,被人們稱為草莓界的“茅臺”。
據椅圈鎮黨委書記祝冶平介紹,椅圈鎮草莓生產從栽培到出售均實施專業化、標準化的管理。全鎮6000多棟大棚中,90%是高標準日光溫室鋼架結構,物連網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數字化技術等在全生產過程中得到應用和推廣,以科學的水肥、溫度管理為草莓健康生長保駕護航。嚴格的生產監督制度貫穿草莓的生產全過程,確保草莓生產過程記錄可查,產品銷售可追溯。
農戶的“致富果”
椅圈鎮草莓上市時間一年有9個月,最早上市在11月初,比其他地區早上市1個多月,平均畝產日光溫室草莓為3.5噸以上,2023年平均單價為20元/kg,畝產值達到5-8萬元,溫室最高產量達每畝5噸,最高畝效益達10萬元以上,單位面積、產量和效益居全國領先。草莓種植是勞動與技術密集型產業,每畝地全雇工工支出在3萬元左右,帶動當地勞動力就業,增加了農戶家庭收入。在這個總人口31325人的鄉鎮上,小草莓已成為帶動農戶過上美好生活的“致富果”。
草莓帶動全產業鏈發展
從脫毒苗選種到自主育苗,從冷藏苗栽培到綜合豐產,從無害化生產到有機生產標準,從精品包裝到極速快遞發展,草莓產業帶動椅圈鎮形成了一條有序發展的產業鏈。全鎮大棚鋼構、保溫、泡沫箱、包裝箱等行業快速發展,已建立保溫被廠2家,泡沫箱廠3家等。草莓快遞網點迅速增加,全鎮設立快遞網點20多家,分收點100多家,以當天發,第二天就收到的速度,將椅圈草莓送到全國各地。冷藏庫及小型冷藏棚的建設迅速發展,全鎮建設冷藏庫50多座,小型冷藏棚1000多座。全鎮許多大園區生產后期開放采摘服務,采摘休閑觀光旅游等活動吸引游客絡繹不絕。草莓產業正加速推動椅圈鎮成為宜居、宜游、宜業的美麗鄉鎮。
政府護航產業做大做強
多年來,椅圈鎮當地政府和各相關部門努力推動草莓產業高質量發展,在科技投入、扶持設施建設、打造品牌、拓展市場等方面給予引導和支持,推動全鎮草莓產業做大做強,助力鄉村振興。
目前,全鎮共有草莓果蔬合作社180多家,草莓家庭農場60多家,主要活動為草莓包裝、收購、運輸、中轉等,為椅圈鎮草莓產業生產集約化、現代化發展做出了難以替代的貢獻,多家合作社在歷屆中國草莓文化節上獲得多枚獎牌。
早在2015年,椅圈鎮就以村為單位建立了電商團隊,拓寬草莓銷售渠道。目前擁有草莓經紀人480多位,銷量大的電商經紀人有200多人,助推草莓遠銷到國內幾十個大中型城市,全鎮電商銷售額達到2億元以上。2023年,椅圈鎮黨委、政府聯合大家財產保險公司共同為草莓種植戶打造的“草莓全產業鏈保險”,為農民增收保駕護航。從草莓種苗入手,實行優良種苗推廣項目,以1500畝示范區為代表,推廣一批現代化脫毒優質苗,并對草莓苗實行成活率保險、草莓價格保險等,打造品牌純正、口味純正、技術純正的草莓主產地。
(閆莉|編輯:中國日報遼寧記者站 吳勇)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