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以下內容從招商銀行《生物醫藥之創新藥篇2023跟蹤:行業調整仍在繼續,投資悲觀情緒修復》研報附件原文摘錄)研發端:行業處于調整期,研發投入增速趨緩。政策引導下,國產創新藥IND和上市數量均比2021年有所降低,但總體仍處于高位,創新發展趨勢不改。研發投入方面,無論是頭部仿創轉型企業還是Biotech企業仍保持較高的研發投入,但由于研發投入占銷售額占比較高或者現金流壓力,研發投入增速趨緩。交易端:ADC技術大熱,仿創轉型企業出現頻次增加但交易不確定性也逐漸凸顯。雖然2022年創新藥行業進入調整周期,但license out交易仍維持較高熱度,其中早期產品的占比增加。從出讓方類型來看,仿創企業隨著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研發成果逐步受到海外藥企認可。而技術方面,ADC藥物市場前景火熱,國內ADC藥物已經成為海外MNC重點關注對象,逐步進入紅海競爭。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國內藥企交易規模和頻次增加,交易的不確定性也開始顯現,首付款對于藥企(尤其是現金流緊張的Biotech企業)重要性凸顯。銷售端:營收逐步增長,但銷售增速遠不及預期,美國出海日益艱難,新興市場或將成為出海目的地。國產創新藥銷售額穩步增長,但受制于醫保降價&內卷等多重因素,銷售增速不及預期,尤其是以PD-1/PD-L1為代表的核心產品。未來國產創新藥的銷售峰值仍需降低預期。企業端而言,先聲、豪森等企業創新收入占比超50%,基本完成仿創轉型。而Biotech企業則由于產品臨床效果和企業銷售能力差異逐步分化,但Biotech企業盈利短期內仍較為困難。出海方面,FDA對于創新藥的高要求使得BIC或者FIC才能有核心競爭力,而中美關系則使得出海美國日益艱難,企業開始逐步探索新興市場國家的機遇。支付端:醫保降價政策趨于緩和,創新藥探索支付新模式。醫保談判降價幅度趨緩,醫保在可及范圍內逐步支持國產優質品種。但在醫保降價壓力和創新產品推廣及企業盈利的需求下,也有企業主動嘗試短期不進醫保,探索商業保險的高端醫療支付選擇。投資端:悲觀情緒修復,2023謹慎樂觀。2022年醫藥二級市場經歷投資寒冬,股價跌幅較大。IPO方面,港股融資遇冷,企業紛紛回A上市,但情緒較弱,估值倒掛明顯。2022年9月底開始,投資者對于醫保集采政策的預期改善,疊加疫情防控放松和龍頭企業產品的臨床結果超預期等多重因素刺激,創新藥行業市場情緒逐漸修復。二級情緒修復和防控放開后,一級市場投資活動逐漸增強,但由于基本面問題仍然較為謹慎。展望來看,美聯儲加息尾聲,有望帶動全球醫藥投資熱情回歸,從而推動國內一二級市場投資熱情。銀行業務:(本段有刪節,招商銀行各部如需報告原文,請以文末聯系方式聯系招商銀行研究院)。風險提示:融資環境差&固定資產拖累,企業現金流緊張;創新藥研發進度不及預期;創新藥銷售情況不及預期;創新藥出海不及預期。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