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27日4時02分,長征二號丁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遙感三十六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至此,長征火箭創下了連續150次發射成功的紀錄。
本次任務是長二丁火箭今年首次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執行發射任務。針對發射場夏季高溫多雨的氣候特點,火箭在設計、生產、存放、檢驗等各環節,做好了全箭以及地面設備的防雨防水措施,通過各項測試確保設備狀態良好。同時,為避免夏季高溫影響整流罩內的溫度條件,型號采用衛星所在層的塔架活動平臺在臨射前最后打開的策略,并對衛星整流罩內持續送風,為衛星提供舒適安全的環境。
針對衛星研制“技術變化多、研制周期緊、技術難度大、迭代優化多”的特點,衛星研制團隊開展狀態變化再設計、再優化、再分析和再確認,完成技術狀態變化論證、分析等工作,充分利用AIT數字化線上管控系統進行型號全角色應用。
相關新聞
我國將于2025年發射下一代碳衛星
本報訊(記者 劉蘇雅)由中國科學院組織編寫的《全球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日前發布。報告顯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并未得到有效控制,10年來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以平均每年增長約千分之六的速度持續升高。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院長吳一戎介紹,我國將于2025年發射下一代碳衛星,可以更高精度、更高效率地監測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
大氣溫室氣體持續升高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已成為全球性環境問題,要實現“雙碳”目標,精準計算每一項碳排放和碳吸收的作用是先決條件。當前,衛星遙感正在成為新一代、國際認可的全球碳盤點方法,本次發布的報告利用衛星遙感技術,評估了全球和主要國別的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情況。
過去40年間,全球森林面積持續減少,全球土地利用變化平均每年產生約32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僅次于化石燃料碳排放的第二大排放源。我國實施的大規模植樹造林生態工程,使得中國土地利用變化為凈碳匯效應,每年固定近4億噸二氧化碳,有效降低了全球土地利用碳排放。我國陸地生態系統每年吸收13億噸二氧化碳,約占全球十分之一。且由于實施了大規模保護性耕作和生態管理舉措,我國土壤固碳速率最高,約占全球四分之一。
吳一戎介紹,我國碳衛星不僅可以實現對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高精度觀測,還可以同化反演全球和主要國別陸地與大氣之間的二氧化碳凈交換量。經我國碳衛星同化優化計算的全球凈碳通量估算偏差,從43億噸二氧化碳降低到4.7億噸。我國還計劃于2025年發射下一代碳衛星,進一步提高國產衛星在大氣溫室氣體濃度、人為源碳排放、陸地生態系統碳匯等方面的監測能力。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