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正月初一與除夕(北京的春節)有很大的不同。
今天是農歷臘月二十三,北方俗稱“小年”。北方的農歷二十三月和南方的農歷二十四月,雖然在時間上有一些差異,但都是春節的前奏。新年一過,我們就開始進入“春節時間”。今天,邊肖推薦老舍的散文《春節在京》。作者用充滿京味的樸實語言描繪了一幅老北京春節的民俗畫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根據北京的舊規則,春節幾乎在農歷十二月初十開始。“拉齊巴拉,凍死西部寒鴉”,這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臘八節,家家戶戶煮臘八粥。粥是由各種大米、豆類和干果制成的。這不是粥,而是一個小小的農業展。
另外,這一天我們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放在醋里,密封起來,過年吃餃子。到了年底,大蒜泡得如玉,醋也有些辣的味道,讓人想多吃餃子。在北京,每個家庭都在過年的時候吃餃子。
孩子在準備過年的時候,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買混合食品。這是由花生、大棗、榛子、栗子等干果和蜜餞混合而成。孩子們喜歡吃這些零零碎碎的東西。第二件重要的事情是買鞭炮,尤其是男孩。第三件事恐怕是買各種各樣的玩具——風箏、空竹子、口琴等等。
孩子開心,大人著急。他們必須為新年準備食物、飲料、衣服和食物,以展示萬象在新年的新氣象。
農歷除夕幾乎是春節的“彩排”。天一黑,鞭炮就響,聞起來像過年。這一天,是吃糖的時候了。街上賣麥芽糖和糯米糖的人很多。糖要么是長方形,要么是瓜形,又甜又粘,小孩子最喜歡吃。
二十三歲以后,大家都比較忙。我們必須做一個全面的清潔,我們必須準備足夠的肉、雞、魚、蔬菜和年糕——大多數商店從正月初一到初五關門,直到正月初六才開門。
除夕真熱鬧。家家戶戶都在做年貨,到處都是酒肉的味道。男女老少穿新衣服,門外貼紅對聯,屋內貼各種年畫。除夕之夜,家家戶戶徹夜燈火通明,沒有間斷,鞭炮晝夜不斷。在外工作的人必須趕回家吃團圓飯,除非迫不得已。那天晚上,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人睡覺,每個人都必須保持年齡。
正月初一的場景和除夕大不相同:所有的店鋪都鋪上了木板,昨晚燃放的鞭炮紙堆在門前,整個城市都在休息。
男人在中午前給親戚朋友拜年。女人在家接待客人。市內外的許多寺廟都舉行廟會,寺廟外的小販賣茶、食物和玩具。孩子們特別喜歡逛廟會,為了有機會看到城外的野景,騎驢,買新年特有的玩具。廟會上有賽馬和駱駝比賽。這些比賽不是誰先誰后的問題,而是要在觀眾面前展示馬、駱駝、騎手的優美身姿和嫻熟技巧。
大多數店主在正月初六開門,但他們不是很忙。店主們還可以輪流參觀廟會、天橋和去看歌劇。
元宵節上市了,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來了。正月十五,燈火通明,整條街看起來喜事連連,繁華美好。有名的老店掛著上百盞燈,全是玻璃的,全是牛角的,全是紗燈籠的,全是畫著《紅樓夢》或《水滸傳》所有故事的。當年也是廣告。燈一掛,任何人都可以參觀商店。晚上點上蠟燭,觀眾會更多。
孩子們買各種煙花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調皮搗蛋,也依然可以在家里玩聲光。房子里還有燈籠:燈籠燈籠、宮燈、各種形狀和顏色的紙燈籠、紗燈籠,里面有小鈴鐺,到時候會叮當作響。這一天,大家一定要吃元宵!這的確是美好幸福的一天。
轉眼間,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在殘燈寺。學生應該去上學,成年人應該照常做事。農歷臘月初一,是農村每個人最閑的時候。排燈節過后,天氣變暖,大家又上班了。北京雖然是城市,但也跟著農村一起過年,熱鬧非凡。
老舍
(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
佘語,筆名老舍,本名舒慶春,北京人。她是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語言大師和人民藝術家,也是新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著有《小坡的生日》《貓城記》《牛天賜傳》《駱駝祥子》等長篇小說和《集市》等短篇小說。老舍的文學語言樸實、平實、幽默,具有很強的北京韻味。
今年,很多人會就地過年。
無論在哪里
持續的關心和持續的愛
讓我們一起迎接新的一年。
擁抱更努力的自己。
來源/老舍散文《北京的春節》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