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醫院采購設備限制減少 業內:庫存多,需求有待觀察
中國商報(記者 馬嘉)國家衛健委近日公布的2023年版《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管理目錄》(以下簡稱新版目錄)顯示,醫院可自主采購的設備種類更多,可供選擇的價格區間更廣。業內人士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大型醫用設備多數為進口,價格貴,想要購買這類設備的醫院需要經過層層審批程序。雖然如今政策利好,但是目前醫院仍有較多的設備閑置,需求并不大,實際采購的數量仍有待觀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需求端仍在觀察
據了解,國內將大型醫用設備分為甲乙兩類,實行配置規劃和許可證制度,甲類由國家衛健委負責,乙類由省級衛健委負責。新版目錄所管理的品種由10個調整為6個,其中甲類由4個調減為2個、乙類由6個調減為4個。
具體來看,64排及以上X線計算機斷層掃描儀(CT)、1.5T及以上磁共振成像系統(MR)被調出目錄,意味著醫院可自主采購所有的CT和MR,不再需要申請配置證。此外,正電子發射型磁共振成像系統(PET/MR)由甲類調為乙類,意味著醫院購買這類設備只需向省級衛健委報批。在價格方面,甲類價格限額提高到5000萬元,乙類提高至3000萬元。
“此前,醫院審批注冊的速度非常慢。對于企業來說,好不容易等醫院審批完,又遇到了集采,企業不盈利,做產品研發的積極性也就降低了?!贬t療器械銷售人員王強對記者坦言,“這次政策出臺后,企業能看到利潤,預計未來幾年內,新產品的上市數量也會增加?!?/p>
一家南方民營醫院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二三線城市的下級醫院雖然缺少設備,但日常對設備的需求量并不高。醫院在采購時也會綜合考慮設備利用率和資金支出情況,若后期設備閑置,保養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以CT機為例,在新冠疫情嚴重時,部分下級醫院會緊急增加兩三臺設備;而疫情緩和后,這些設備大部分處于閑置狀態。
“大型三級公立醫院的各種醫療器械設備齊全,此前國家相關部門也推出了貼息貸款政策,鼓勵醫院采購設備。”某醫療系統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這次新版目錄調整,對大型三級公立醫院的影響或不大?!八麄兛偸菚少徳O備的,并不會因為政策利好就增加需求。新版目錄的調整主要影響的是醫療基礎設施較為薄弱的基層公立醫院,他們還在觀望。”
國產設備更受益嗎
記者觀察到,今年以來,部分縣級市醫院發布的醫療設備采購項目公告均偏向于國產設備。比如,今年3月江西省瑞金市人民醫院發布公告稱,一次性采購共計61類209臺醫療設備,并表明本項目僅采購國產產品。此前,江蘇省衛健委發布的采購公告顯示,采購總預算近2.52億元,采購的醫療設備共計3974臺,其中257臺醫學影像類設備注明“不接受進口產品投標”。
在國內大型醫用設備市場上,外資巨頭有西門子醫療、GE、飛利浦等,本土龍頭有聯影醫療、東軟醫療等。廣州眾成醫療器械產業高級研究員鄭珂表示,目前國內醫療機構的整體醫療裝備水平還很低。相關數據顯示,在國內醫療設備市場保有率中,國產品牌保有率普遍較低。以CT為例,GE、西門子、飛利浦等進口品牌的保有率合計為88.4%,國產品牌為11.6%。
聯影醫療表示,此次新版目錄調整將有利于基層醫療機構和民營醫院對醫學影像設備的采購,對于部分二三級醫院前期礙于配置證的限制所必需的中高配置影像設備需求也將進一步釋放。
那么,外資醫療設備企業還有機會嗎?值得關注的是,新版目錄提高了醫院配置大型醫療設備的價格上限,這也意味著只要價格允許,醫院可以自行在國產與進口設備間做出選擇。如新版目錄中由甲類調為乙類的PET/MR,僅有GE、西門子和聯影醫療能夠生產。
醫療設備市場上演“競速賽”
新版目錄公布后,國產醫療設備企業更受資本市場的關注,聯影醫療、東軟醫療、萬東醫療等上市公司的股價均有所上漲。
中信建投證券表示,政策邊際變化有望帶來需求的擴容,利好國產醫療設備龍頭公司。如若本次配置證規劃數量提升幅度較大,有望利好相關領域產品需求放量。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國產醫療器械發展成為熱議的話題。全國人大代表、國藥集團國藥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于清明表示,應通過跨領域聯合創新,加強國產器械質量品牌建設,鼓勵臨床推廣應用等,進一步推動醫療器械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外資醫療設備巨頭也在積極融入國內市場,尋求與本土企業的合作機會。GE醫療已在中國建有北京、上海、無錫、天津四大全球生產基地;西門子醫療已在中國建立了其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涵蓋CT、磁共振、X光機、超聲、外科手術、放射、醫療電子、數字醫療、X射線管與組件等產品。其中,今年2月,GE醫療與國藥集團旗下中國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國藥器械)在中國成立了首個由中方(國資)控股的醫學影像設備合資企業。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