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經驗數字化是必經之路(主題)
(相關資料圖)
“廣東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50人會”啟動圖/受訪者提供
出品人:杜傳貴 林海利
總策劃:孫愛群 吳江
執行統籌:孫晶 王丹陽
文/羊城晚報記者 黃穎琳
沒有轉型的“投石”,就難以激起前行的“浪花”。
8月12日,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的支持下,“廣東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50人會”啟動會議暨“行業平臺賦能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圓桌會在廣州舉辦。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服務商、知名高校、科研機構、智庫單位等100余名代表齊齊赴約、建言獻策,為廣東制造業插上數字化“翅膀”。
探索數字化轉型“廣東方案”
數字化浪潮浩浩蕩蕩。據統計,廣東全省累計推動2.75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匯聚了500余家優秀數字化轉型服務商,其中6家入選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數量全國第一,累計打造300多個工業互聯網標桿示范項目。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曲曉杰表示:“廣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產業熱情高、市場主體活躍、生態環境完備,但目前仍面臨不少痛點難點。”例如,供應鏈上,如何推動行業龍頭牽頭帶動上下游整體轉型?產業鏈上,怎樣推動行業平臺牽頭打造解決方案?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另外,大象轉身本就不易,大型企業已有諸多實踐。然而,曲曉杰認為,如何讓更多中小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其實更具考驗。需要調動中小企業在軟件應用設計、生產加工改造、網絡安全防護、經營管理等一系列環節的自主能動性,亦離不開各方力量的共同參與。
為此,“廣東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50人會”應運而生。由省內外50名具有實體產業升級情懷、產業數字化底層邏輯、生態協同合作能力的企業家和行業專家共同發起成立,匯聚政產學研用等力量,組織各類行業交流活動,打造全省性交流合作平臺。
會上,“50人會”秘書處代表成員、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員石林介紹,將構建“1+2+N”懂行人服務架構,切實解決“怎么轉”“找誰轉”問題,積極探索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廣東方案”。其中,“1”指1個專業“陪跑人”,“2”指“懂行人”指引和政府指引兩大路徑相結合,“N”則涉及人才、創新、金融、標準等多方面的生態。
值得一提的是,“50人會”成員圍繞模具生產、紡織服裝、裝備制造等傳統和新興產業,現場趁熱打鐵地展開了一場“行業平臺賦能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圓桌會。
模具生產:搭建行業知識庫
“非標無法大規模制造、產業分布離散、小微企業占比高,決定了模具產業數字化轉型并非易事。”對此,廣東中泰工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姚小春認為:“除了單純提供數字化工具,更本質的是要從產業視角,挖掘出數字化到底能讓中小企業達成什么。好比做餐廳生意,在各種智能化工具之余,也需要知道如何培養一位好廚師、如何炒好一道菜、如何服務好顧客等等?!?/p>
現場,姚小春分享了自己關于中小模具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規劃,即打造數字化賦能平臺、產業互聯網平臺,以及產業集群園區平臺,助推轉型升級。以數字化賦能為例,又可細分到工程技術經驗、人才專業經驗、管理經驗三個層面。
在他看來,工程技術經驗數字化的第一步是搭建行業知識庫,把非標通過數字化邏輯變成可被定義的,形成統一的行業標準?;谑嗄甑姆e累工作,目前中泰工業科技已形成較為完備的案例庫。
“過去設計一套五六米的模具,需要5-10年以上經驗的工程師,且要花費將近1個月時間。如今,我們通過大量的數字化、邏輯化、整合化,以及自動化操作檢查、網絡分析等,大概15天即可完成,設計師有3年左右經驗就已足夠。”姚小春說。
深圳模德寶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持同樣觀點,行業知識和經驗最大程度參考和復用,是模具產業數字化轉型能走得更遠的關鍵,亦是接下來機遇挑戰并存的“深水區”。
紡織服裝:打通上中下游鏈條
從一絲到一線,從一線到一衣。對于紡織服裝產業來說,提高周轉率、降低庫存與呆滯面料是迫切需求。數字化轉型能幫助企業實現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管理,減少生產成本、加速產品上市周期,從而提高銷量和利潤。
聚焦印染環節,佛山技研智聯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打造數字化智能車間和產業集群平臺,打通織布廠、染廠和布行等上中下游鏈條。其總經理張偉偉介紹說:“為了讓印染生產標準化,要建立統一的產品質量標準庫,并對每種布匹面料賦予數字標識,確保供應鏈的準確性和透明度;同時,通過分析實時生產數據,提出優化建議,進一步降本增效,滿足客戶和市場需求?!?/p>
中國聯通有限公司廣東分公司相關負責人亦表示:“數字化轉型本身不是目的,通過數字化真正解決問題,構建商業模式,才是重中之重?!睋私猓袊撏ň陀羞@樣一支“服裝制造軍團”,通過數字賦能,自產業鏈上游的棉花、畜牧、化工端出發,到中游涵蓋成衣、鞋帽、箱包、印染、家紡,再到下游的銷售、物流、門店,形成了全產業鏈生態閉環。
以東莞以純集團為例,隨著傳統訂單逐步演化為小批量、高批次,原剛性的制造模式難以持續。為此,當地中國聯通以5G+MEC方式打造云網融合的車間,實時、高效的數據傳輸,使“倉、縫、銷”得以“同頻共振”。
原來單線流只能同時生產1款衣服,現最多可達到9款;原來需停工換款換線,現在可無損插單,系統應對自如……傳統服裝廠,正煥發柔性制造生產的新貌。
裝備制造:裝上“工業大腦”
數字時代,如何讓“小零件”持續撬動“大產業”?
“當前,精密零部件行業面臨三大問題。一是控制系統和裝備廠家的深度協同薄弱,二是重復性設備投資,三是有大量設備閑置,供需不平衡?!敝猩竭~雷特數控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守金表示,“行業的硬件式思維需要重塑,從提供制造轉變為提供服務,例如能否積累可推廣的精密零部件制造技術,能否形成高精度裝備和孵化系統的解決方案?!?/p>
輕輕觸摸屏幕,輸入相關參數,就能讓配套設備井然有序地生產加工。自成立之初,邁雷特便專注于智能化制造與控制,推出工業安卓智控系統及軟硬件一體化技術等一系列自研成果,為精密零部件企業裝上“工業大腦”,從而形成業務鏈接、產能協同、訂單協同、服務協同的未來行業生態。
對于裝備制造數字化轉型,攜匯機床產業數字技術研究院(深圳)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總結了四個關鍵詞:一是“組合拳”,數字化轉型不再是一家企業、一項技術、一套解決方案的單打獨斗,已延伸為團體作戰,需要各方聚力參與創造新的模式。二是“標準”,要做到可復制、可落地、統一化,才能大規模地傳播。三是“融合”,裝備工具、服務載體和制造業場景等不是分割的,需要緊密交融。四是“數據”,搭建大數據基礎設施,把業內的知識經驗沉淀、積累,再打磨成可供企業個性化的服務產品。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