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疫情影響,券商展業及經營面臨挑戰,但一季度整體表現依然不弱。同時,隨著資本市場改革深化,長三角券商的優勢有望進一步得到體現。
今年一季度,全球市場動蕩,券商整體業績受到影響。不過,從一季報看,長三角地區的13家上市券商表現穩健,累計錄得營業收入(下稱“營收”)及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下稱“歸母凈利潤”)414.9億元和129.4億元,兩項皆占37家上市券商總和的42%。
自營業績成關鍵
與去年同期相比,疫情對券商業績的影響有所顯現。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網站公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證券行業實現營業收入983億元,同比下降3.5%,實現凈利潤389億元,同比下降12%。
長三角的情況也大致類似,13家上市券商整體業績“減速”,其中,8家券商營收及歸母凈利潤出現不同程度的同比下滑。不過,仍有5家券商實現業績雙增,包括申萬宏源、華泰證券、浙商證券、中銀證券、南京證券。從注冊地看,5家券商分別來自上海(2家)、江蘇(2家)、浙江(1家)。
具體來看,營業收入方面,申萬宏源、海通證券、華泰證券、國泰君安位列第一梯隊前四位,均在50億元以上,分別錄得77億元、69.9億元、68.6億元、61.4億元,差距并不明顯。
同時,這4家券商還包攬了歸母凈利潤的前四名,僅位次稍有不同,華泰證券以28.9億元奪冠;海通證券、申萬宏源、國泰君安依次錄得22.8億元、19.9億元、18.3億元。
天風證券表示,一季度37家上市券商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19.2%,主要是市場波動明顯導致自營業務表現相對疲軟,但經紀、投行、資管、利息等業務表現搶眼。龍頭券商業績增速分化,中信建投和華泰證券的增速居前,自營投資是核心影響因素。
進一步來說,自營收益及減值損失是業績變動關鍵。據華西證券非銀分析師魏濤統計,一季度,上市券商總收入同比減少50億元,其中自營投資收益減少176億元,對聯營與合營企業投資收益減少9億元,經紀、資管與投行則分別增加68億元、17億元和11億元。減值損失增加52億元,導致利潤降幅大大高于收入降幅。
“今年一季度,市場波動較大,但傳統中介業務均增長,在良好的經營環境下,中小券商由于業務結構單一表現出更高的業績彈性,行業集中度抬升趨勢暫緩。”魏濤指出,“不過,未來注冊制及其跟投機制更考驗券商的研究、定價、銷售能力,具備更強的專業能力、復雜投融資能力的綜合性券商更為受益。”
疫情之下逆勢而上
今年一季度,新冠疫情帶來的沖擊持續發酵,券商展業及經營面臨諸多挑戰。
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金融服務行業,線下實體經營活動無法正常開展,經紀、投行、研究相關的業務,如上市公司調研等也無法正常進行,對券商業影響較大。”
“不過,金融業高度信息化,經紀業務等多在線上進行,影響相對較為有限;同時,企業溝通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通過線上方式替代。因此,相較某些線下實體服務依托程度較高的行業,疫情對券商行業的沖擊較小。”付立春表示。
同時,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新《證券法》正式落地,各項資本市場頂層設計陸續出臺,奠定深化改革基調,證券業將持續享受政策紅利。
野村東方國際證券表示,創業板改革中長期加速A股成熟度。在新《證券法》及《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的指引下,創業板本次改革中的上市及退市制度改革基本符合市場預期,交易制度改革小幅超市場預期,從中長期看有望促使A股縮小與海外成熟市場的差距。
針對創業板實施注冊制,付立春認為,長三角的券商優勢較為明顯。“一方面是地域優勢,處在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企業資源質地良好,將會成為創業板申報企業重要的區域來源地;另一方面是服務實力強,長三角券商數量較多,整體資質較好,專業性實力突出,為諸多長三角甚至全國的企業提供服務。”付立春稱。
付立春強調,為在創業板注冊制申報中拔得先機,長三角券商需做到更加專業化,利用本土優勢發覺更多長三角地區的優質企業,同時也需利用自己的專業性及機構壟斷優勢,著眼全國進行更為深層次的優質上市標的培育及挖掘。
責任編輯:Rex_08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