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覽館開幕。此次成就展以“創新驅動發展 邁向科技強國”為主題,現場共分12個展區,集中展示了“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創新取得的重大進展和突出成就。記者從中山大學了解到,此次成就展中,有四項中山大學教授領銜的科研成果亮相。
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教授團隊:
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
在基礎研究展區中,展出了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教授團隊科研成果——“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
羅俊教授從20世紀80年代在華中科技大學工作期間,就致力于萬有引力常數G的測量。歷經30多年艱辛,成功測得國際最精確萬有引力常數G,為提升我國在基礎物理學領域的話語權、為物理學界確定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的推薦值做出實質性貢獻。
測G過程中,團隊自主研發出的一批高端精密測量技術、方法和儀器部分已經在地球重力場的測量、資源勘探、基礎物理科學實驗中發揮重要作用,為我國自主的空間引力波探測項目天琴計劃的開展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此成果于2018年在《自然》上發表并入選當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于2019年寫入進我國普通高中物理教材。
中山大學副校長蘭平教授團隊:
腸癌早診早篩糞便DNA快速診斷試劑盒
中山大學副校長蘭平教授團隊聯合廣州市康立明生物公司自主研發的“腸癌早診早篩糞便DNA快速診斷試劑盒”,作為唯一一款腫瘤早篩參展產品,在社會發展展區的健康中國板塊中亮相。
相比傳統的結直腸癌篩查方式如糞便潛血試驗和結腸鏡檢查,此次展出的糞便DNA檢測試劑盒通過檢測少量糞便樣本中的人類SDC2基因甲基化狀態即可對結直腸癌和腺瘤性息肉進行早期診斷,前期臨床試驗總符合率為93.65%,具有準確度高、無創性的優勢,是我國首個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的腸癌糞便DNA檢測產品。
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程曉教授團隊:
首顆專門面向極地遙感觀測的小衛星
中山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程曉教授團隊聯合設計的冰路衛星在海洋強國展區展出。冰路衛星是我國首顆專門面向極地遙感觀測的小衛星,主要用于極地氣候與環境監測。
作為我國極地立體監測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衛星具備5天覆蓋兩極的能力,在軌變曝光技術保證了獲取影像的質量。自2019年9月12日發射以來衛星運行狀態良好,圓滿完成了兩期南極和兩期北極格陵蘭觀測任務。目前,衛星觀測數據已向全球用戶免費共享。
公共衛生學院郝元濤教授團隊:
“廣東省傳染病防治示范區”項目
由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郝元濤教授團隊承擔的“廣東省傳染病防治示范區”項目,亮相傳染病防治重大專項展區。
“十三五”期間,該項目通過規范的SOP、實施路徑及質量控制體系,建立了華南地區艾滋病、乙肝和結核病全方位防治系統,形成了以社區為基礎,政府、高校、疾控機構、社區醫院、三甲醫院和企業共同參與的綜合防控網絡。以防控需求為基礎,循證優化服務內容和考核辦法,完善并推廣普查早治的防治策略,使示范區目標人群的“感染率、病死率”較“十二五”期間顯著降低。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