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作為一線城市,近年來每年人口凈流入近50萬,義務教育學位壓力巨大。日前,提請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深圳市政府關于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情況的專項工作報告》顯示:
受新增學位需求、化解“大班額”和調整民辦校教育規模等原因影響,“十四五”期間深圳合計需要增加學位供給約79.7萬個,在大規模學校建設任務完成前,義務教育學位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2025年深圳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再增83.5%
截至2021年9月,深圳共有義務教育學校713所,在校生153.3萬人,專任教師9.5萬人。面對義務教育學位的巨大壓力,“十三五”期間,深圳義務教育累計投入財政性教育經費1840.95億元,年均增長25.5%;新改擴建公辦義務教育學校182所,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24萬個,較“十二五”時期翻一番。2021年全年建成義務教育學校62所,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8.8萬個,再創歷史新高。
但由于深圳人口增速快,按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十四五”期間深圳將新增32.9萬個義務教育學位需求,并要化解現有義務教育學校超國家標準班額、超核定辦班規模招生的18.9萬人。此外,根據國家和省的政策要求,深圳需要通過增加27.9萬公辦義務教育學位的方式來調整民辦義務教育規模,以上合計需要增加學位供給約79.7萬。因此,在大規模學校建設任務完成前,義務教育學位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接下來,深圳將出臺以常住人口為基數的義務教育學位配置標準和教育用地保障措施。同時,根據2020年10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印發《關于加快學位建設推進基礎教育優質發展的實施意見》,已明確至2025年,深圳將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74萬個,在現有公辦義務教育規模上再增加83.5%,其中近80%位于原特區外,將從根本上緩解公辦學位緊張問題。
推進“區管校聘”改革促優秀校長教師校域流動
近幾年,深圳大力開展集團化辦學,形成“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多形式的集團化辦學模式,市屬名校到各區辦學覆蓋率達到100%,新建義務教育學校100%納入集團化辦學。
但由于歷史原因,優質教育資源還是比較集中在原特區內地區,民辦學校在辦學條件、水平等方面也與公辦學校還有不少差距。針對這一問題,深圳將推動義務教育學校集團化辦學全覆蓋,到2025年,優質教育集團總量達到60個,集團化辦學覆蓋深圳公辦中小學校。同時,推進學區化大學區制改革,探索實施“多校劃片”;推動3-5個區成為“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并在5年內實現深圳區域內義務教育師資配置基本均衡。
“集團化辦學是解決深圳教育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矛盾的有效途徑之一,但這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要在保證現有優質學校辦學水平、辦學質量和辦學特色的基礎之上,通過多種方式帶動集團成員校共同發展,共同進步,最終達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境界。”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委認為,集團化并非規模越大越好,一旦超過科學合理邊界,集團化預期目標就可能打折扣。因此,要統籌集團各類資源,推動名校輸出優質教育資源和先進辦學理念,建立共享共用機制,以先進文化引領成員校“和而不同”發展。
此外,要深入推進“區管校聘”改革,完善各校校長教師雙向交流、定期交流制度,促進中小學校長教師的有序流動,尤其是特級校長、特級教師和正高級教師校域之間的流動,發揮優秀校長、教師的示范、輻射和引領作用。
確保學生過重課業和校外培訓負擔1年內有效減輕
報告顯示,目前深圳民辦學校義務教育學位補貼標準為小學每人每年7000元,初中每人每年9000元,補貼標準基本低于民辦學校學費,家長仍需補繳差價,未完全享受免費義務教育;民辦中小學師生教師待遇偏低,隊伍穩定性不夠。
為此,深圳將調整公民辦義務教育結構,推進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分類管理改革,健全民辦學校教師保障和培養體系,推動民辦義務教育規范、特色發展。
此外,“雙減”推進以來,深圳已依法關停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725家,學科類機構壓減比例達到84%,全市證照不齊學科類培訓機構實現動態清零。
未來深圳將確保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1年內有效減輕,2年內成效顯著。同時,強化課堂主陣地作用,提高課堂質量,精準有效控制作業時長,推動義務教育學校高質量開展課后服務;依法依規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審批登記,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動常態化,開展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資金、服務等運營監管。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