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備受關注的2019第五屆中國(貴陽)大數據交易高峰論壇暨“一帶一路”數據互聯互通國際峰會拉開帷幕。
在此次以“貢獻中國數據智慧、推動數據互聯互通、構建全球數據生態”為主題的高峰論壇上,多位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和企業高管表示,大數據發展為我國綠色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途徑,已經成為提高政府財政收入的有力工具。在堅守數據安全底線的基礎上,打造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大數據發展生態刻不容緩。
開拓創新型大數據交易體系
貴州省政協副主席、秘書長任湘生在致辭時,回顧并展望了貴州大數據產業發展的情況,對大數據交易產業發展寄予厚望。
任湘生說,期望大數據交易發揮好匯聚數據資源、融合數據資源的重要作用,盡力打好前哨,推動大數據應用不斷拓展。
同時,制定大數據交易關鍵共性標準,不斷完善大數據交易體制機制建設,在堅守數據安全底線的基礎上,打造大數據交易生態,創建產學研用積極互動的良好格局,開拓發展創新型大數據交易體系。
重新構建大數據版圖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就“打通數字鴻溝,開發數據資源”發表主題演講。
柳斌杰表示,發展大數據產業要深度挖掘人類創造的數據資源寶庫,不僅要高速收集已經數字化了的各種流動、交易的數據,還要激活沉睡在各個角落的數據,讓所有的數據活起來,重新構建大數據版圖,真正做到數據共享。發展大數據是推進智能化建設的必經之途,大數據是人工智能的基石。
智慧城市本質是大數據驅動的管理與發展
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國家發改委互聯網大數據分析中心副主任馬忠玉發表題為《大數據及其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應用現狀》的主題演講。
馬忠玉表示,智慧城市的本質,是大數據驅動的城市管理與發展。大數據的本源在于數據的聯通、共享、加工與算法。智慧城市核心,是要構建智能化管理與服務系統并實現O2O的城市大腦。
他還強調,智慧城市能否成功,關鍵在于城市管理理念和方式要全面改變。智慧城市建設要聚焦事物的本質,即建成真正智慧的城市大腦,能夠輸出優化的城市管理與治理方案,從“城市戰略目標”到“部門業務目標”、“信息系統目標”的設計,要貫穿這一重要理念。他說,智慧城市設計、規劃、建設,不是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堆積,而是數據的采集與加工。
大數據對綠色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許憲春發表了題為《大數據與綠色發展》的主題演講。
許憲春認為,實現我國綠色發展的關鍵途徑在于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快新經濟發展,而大數據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研究大數據對綠色發展的具體影響,有利于推動綠色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
他表示,大數據在資源整合、科學決策、平臺建設、環境監管等方面,可以為綠色生產、綠色生活、美好環境提供重要的手段和保障。第一,通過大數據整合資源,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提質增效;第二,大數據通過建立公共服務平臺和數據庫推動綠色發展;第三,通過大數據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環境監管體系,將促進綠色發展。
“當前,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不能再繼續,大數據對綠色發展具有顯著的正外部性,大數據的開發利用對綠色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許憲春說。
五大策略應對新形勢下數據安全挑戰
中國網絡安全審查技術與認證中心黨委書記兼副主任王連印在題為《新技術環境下的數據安全問題》的演講中,闡述了新形勢下的數據安全體系建設的關鍵點。
王連印表示,目前我國數據安全工作在法治、政策、標準、技術等各方面都有了發展的指引和基本遵循,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如今在數據安全上面臨泛在化、融合化、全局化的諸多新挑戰。為了適應新形勢下我國數據安全保障的需求,應重點加強以下工作。
首先,從全球視野看待數據安全問題,只有立足開放環境,加強對外交流、合作、互動、博弈,吸收先進技術,網絡安全水平才會不斷提高。
其次,對重要行業和領域,以及可能嚴重危害國家安全、國計民生、公共利益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在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基礎上,實行重點保護。
再次,新技術已經成為數據安全防護的重要途徑。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進行態勢感知,進行風險識別、研判和預警,解決信息安全問題。
第四,依靠法規標準解決數據安全問題,加快關鍵信息基礎設施識別、保護框架和實施要求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和規范。
最后,加強數據保護與使用,制定出臺個人信息保護相關法律配套的制度文件和標準規范,通過管理制度設計和技術防護措施保障數據不被篡改、不毀壞、不丟失。
數據財政替代土地財政成為一種趨勢
作為全國首家大數據交易所,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已贏得數千家會員認可,成為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首批重點企業,參與了國家大數據政策、標準等的制定及國家科研項目。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執行總裁王叁壽圍繞“從土地財政到數據財政”發表了主題演講。
王叁壽表示,數據財政替代土地財政成為一種趨勢,激活政府數據價值的意義不亞于30年前的土地改革。大數據是提高政府財政收入的有力工具,實現數據財政的重要方式是數據資產運營。
近20年來,政府通過盤活土地資源,實現了經濟高速發展,城市現代化進程得以加快。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當前土地財政明顯已經難以為繼,大數據的出現為新時期發展注明了新的內涵與外延,為國際競爭、地區轉型、技術創新、經濟發展及社會治理開辟了新路徑。“盤活政府數據資源,建設數據財政架構的時機已經悄然到來。”王叁壽說。
王叁壽認為,目前我國數據資源80%以上掌握在政府手中。無論是從數據資源分布特點,還是從數據資源質量來講,政府數據是現階段數量最龐大、價值密度最高、涉足廣度最寬的數據資源,涉及工商、稅務、司法、交通、醫療、教育、通信、金融、地理、氣象、房產、保險、農業等眾多領域。
財政收入增長的新邏輯,在于激活數據、融通數據、變現數據,運用好大數據工具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途徑。“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激活政府數據價值是最大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王叁壽如此判斷。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