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昆明盤龍區阿子營街道探索鄉村振興產業發展之路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黃榆 通訊員 任春雨
春風微拂,陽光明媚,梁王山上樹影婆娑,牧羊河中清泉潺潺,3月5日,云南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種植專家團隊和盤龍區農業農村局的工作人員一起來到盤龍區阿子營街道果東村委會調研果東村羊肚菌產業發展。
果東村委會自然環境優美,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山秀林翠,平均海拔2300米,坐落于盤龍區與五華區西翥街道飛地、富民縣的交界處的老鴉山和果東大山之間的小壩子內,有森林面積兩萬多畝,2020年入選云南省第一批森林鄉村。
因地處偏遠,發展滯后,果東村委會2014年被認定為省級貧困村,2017年脫貧出列。近年來,在農業產業發展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發展過養草、養蜂、中草藥、蔬菜、食用菌等產業項目,通過幾年的努力,優勝劣汰,發現在種植羊肚菌等食用菌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并取得了一些經驗。2018年實施羊肚菌連片示范種植項目,種植面積98.3畝,實現產值約80萬元。
隨著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果東村也摘掉了貧困的帽子,面臨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以及5年過渡期之后的全面振興。鄉村要振興,產業是基礎。為此,通過盤龍區農業農村局、駐村隊員的聯系,省農科院食用菌種植專家團隊聽說后,非常高興,表示要結合自身所學專業和技術優勢,再為剛脫貧的果東群眾貢獻力量,為果東村培植好羊肚菌這個特色產業,為果東村的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產業基礎。
在種植戶李永瓊家的大棚里,省農科院的專家們仔細觀察了羊肚菌的生長環境,詳細詢問了土壤、水源、菌種、菌絲、培養基、營養包、氣溫、日照等情況,以及去年的產量和銷售情況。李永瓊是果東村最早的一批羊肚菌種植戶,有四年的羊肚菌種植經驗,經過省農科院專家們的技術指導和夫妻二人不斷的探索,羊肚菌越種越好,從畝產不到七八十公斤,到每畝收獲120多公斤,他們在種植羊肚菌方面越來越有信心,前不久還被阿子營街道樹立為“致富帶頭人”,成了遠近聞名的羊肚菌專家,他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不少鄉親也找到他們學習羊肚菌的種植。
在大棚旁邊,李永瓊仔細算了一筆賬:“以前種玉米,一畝就收入800多元,種烤煙,一畝能有3000多元,2018年我們開始種羊肚菌,最開始沒有什么經驗,弄了一個不賺不賠,2019年駐村工作隊和區農業農村局幫忙聯系到了省農科院的專家,不但為我們提供了羊肚菌原種,還教給我們種植的注意事項,什么時候下種,什么時候下營養包,氣溫在多少的時候要注意澆水、通風等等。去年、前年的產量逐步提高了。滿打滿算,以前一整年毛收入最多也就七八萬元,這幾年,靠著種羊肚菌,家里的毛收入比以前至翻了三倍多。”
“果東村委會雖然處于盤龍區的邊遠山區,但在整個水源保護區內,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非常好,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優勢,特別適合種植羊肚菌,同時,借助盤龍區打造有機生態農產品示范區的信心,果東村發展有機綠色食用菌大有可為”,省農科院的專家們如是說。
果東村駐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曹有坤說,“我們引進菌種的第一年,每畝羊肚菌種苗成本約為4500元,從2019年起我們通過區農業農村局聯系到了省農科院,直接購買,把每畝的菌種成本降低到了2000元。通過降低成本,推廣技術,希望帶動更多農戶通過種植羊肚菌或其他食用菌實現增收致富。”
接下來,盤龍區農業農村局和省農科院將積極探索研究果東村其他食用菌種植的可行性,包括種植技術、種植品種等,簽訂合作協議,在政策、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給予果東村大力支持,進一步助推果東村的產業振興。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