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咸菜 “腌”出 大產業(主題)
石扇咸菜走出一條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標準化特色產業路(副題)
聞之,十里飄香,清香沁鼻;食之,入口鮮香爽口,味道頗佳……把咸菜做出名堂的當數石扇咸菜。
在梅縣區石扇鎮,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松林的咸菜,坳下的糟,徑尾的蘿卜干,陳塘的鴨卵。”形象地凸顯了石扇4個村的特色土特產。
石扇咸菜以松林村咸菜最為出名,該村已有百余年手工制作歷史,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制作咸菜。
當前正是腌制石扇咸菜原材料芥菜的收成季節,行走在松林村,不少村民家的屋檐下都晾曬著咸菜,遠遠望去,滿眼的綠色,頗為壯觀。
另一邊的松林咸菜研發項目部,十余名工人在不停忙碌著,一包包散發出誘人咸香酸甜氣味的咸菜,等待裝箱發貨至全國各地。
石扇遵循古法,采用傳統的咸菜甕進行咸菜腌制。
石扇咸菜以松林村咸菜最為出名。
優質水土產出咸菜制作的優質原材料芥菜。
進入松林村,幾乎家家戶戶的門前屋后都晾曬著芥菜。
制作石扇咸菜選用的是多莖、葉少的芥菜。
晾干后的芥菜,要挑出不好的葉子再捆起放進甕里腌制。
芥菜是季節性蔬菜,制成咸菜后好吃易保存。
制作石扇咸菜多年的村民鄧建立介紹,芥菜是季節性蔬菜,制成咸菜后好吃易保存。“制作石扇咸菜選用的是多莖、葉少的芥菜,天氣好的時候,6到7天基本晾干,晾干后的芥菜,要把不好的葉子挑出后捆起來,放進甕里腌制。”鄧建立說。
“甕一定要干凈,加入適量的鹽,一把鹽一層菜,鹽的量也要把握好,否則咸度不一,一般一甕能做30斤,45天以后就可以出甕了。”鄧建立邊說邊做,在他看來,咸菜最香之時屬打開咸菜甕的那一刻。
鄧建立回憶,他們祖祖輩輩都腌制咸菜,如今,石扇咸菜逐步從家庭走向小作坊,再走向更廣闊的市場,他越發充滿信心,努力將石扇咸菜產業做大做強。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
石扇鎮以打造“一村一品”、特色農業為重點,立足松林村當地資源,大力發展石扇咸菜產業,如何打造?松林村黨支部書記鄧榮生介紹,第一步是將以往村民單一小作坊小規模生產制作,轉換為“黨建+合作社+基地”的產業化經營新模式,推動特色產業持續發展。
“我們成立了松林咸菜研發項目部,專門統籌全村的咸菜制作全流程,包括種、收、腌、包裝、銷售等。”項目部負責人鄧慶說,目前全村的芥菜種植面積超100畝,帶動了近30戶農戶種植。
村民林利明便是受惠者之一。“我來這里工作,不僅可以拿工錢,一天的工錢有120元,自己種的芥菜還可以賣給村里,雙份收入。”林利明高興地說。
近年來,石扇咸菜逐漸形成了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經營模式,走出一條標準化、規范化的特色產業之路。
“以前是村民每戶自己銷售,今年我們集約了村民的土地約100畝,年產值預計達到100多萬元,帶動了村集體的收入,農戶也得到了增收。”鄧榮生說,松林村緊密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尋求產業發展新思路,打響“石扇咸菜”品牌。(文/汪思婷 圖/何森垚)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