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雙助力”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援疆抓手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吳鐸思
在新疆瑪納斯縣蘭州灣鎮王家莊村,有個30畝的“新特優”農作物新品種試驗推廣基地,被福建三明援疆農技干部分隔成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地塊,他們從福建、臺灣等地引入35個新品種試驗種植,主要有葉菜類、辣椒類、豆類、瓜類、茄科類、玉米類等。這是福建援疆三明市分指揮部聯合瑪納斯縣農業農村局、瑪禾生態農莊共同建設的新品種推廣基地。
進疆以來,福建援疆三明市分指揮部努力尋求助力鄉村振興的援疆路徑,在邊疆鄉村振興中探索開展“助力富民、助力強村”(簡稱“雙助力”)行動,把援疆資源集中向基層、向農村、向民生傾斜,著重在富民強村上找準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切入點,促進援疆工作綜合效益取得新提升。
三明分指自2010年引進食用菌種植技術以來,每年組織福建專家來瑪納斯指導培訓,也組織當地菇農到福建學習考察,現在當地不少農民都對食用菌種植很“熟悉”。三明市真菌研究所所長、高級農藝師劉葉高說:“我已八次到瑪納斯,這里條件很好,種菇技術水平提高很多”。就在今年,三明選派援疆的食用菌專技人才、高級農藝師楊彬到崗后,他利用過去來培訓過所掌握的情況,對當地食用菌種植水平作一次更全面的摸排,感到培訓到位了,但還存在操作不到位的情況,提高產量和效益還有空間。于是,他以包家店鎮明旺蕈食用菌種植合作社為重點,通過關鍵節點生產設備的更新、栽培管理過程控溫控水等環節的優化后,顯著提高了雙孢蘑菇單位面積的產量、商品質量和經濟效益,每平方米達15公斤以上,出菇潮次明顯,一級菇比例占90%以上,每平方米可增收15元以上,每個菇房可增收1600元。
在塔西河鄉新岸村,三明分指針對當地牧民“塔河紅”蘋果園管理粗放、優質果率不高等問題,建立了蘋果種植技術提升示范點,組織援疆農技干部對蘋果樹進行整形修剪、“三肥六水”管理、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措施,蘋果畝產提質增效明顯。一級果占比由原來的35%提高到50%以上,品質明顯提高,每畝比去年增收200多元。
支持創業創新,是拓寬農牧民增收的重要舉措。三明分指通過資金補助引導,廣東地鄉的5家農家樂重振行裝再出發,于10月份又開業了;援疆農技干部采用福建制茶工藝,將新疆本地的榆錢、荊棘花、蘋果葉、沙棗葉、沙棘葉、秋葵等原料制成了茶,使這些隨處可見的原材料搖身變成養生茶,今后農民可以通過采摘原料增加收入;扶持的駝奶合作社不斷提質增效,依托福建農林大學申請的駝奶深加工科技項目已立項,合作社員養殖駱駝已達930峰,增加了200多峰。
在助力強村上,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三明分指通過人才培養、項目支持、基礎設施改造、文化提升等措施,在助力強村中譜寫援疆篇章。
三明分指每年安排援疆資金40萬元,分期組織鄉村干部到三明市委黨校異地培訓,理論教學和實地調研相結合,分享三明市鄉村振興發展的探索與實踐,不斷激發鄉村干部活力,提高鄉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這項培訓已經常態化周年化開展。在助力高素質農民培養上,注重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不定期開展技術交流培訓,特別是在食用菌培訓方面,總結出一套系統培訓方案,編寫了一套四冊的培訓教材,形成兩地常態化交流互訓機制。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近年來,三明分指把助力村財增收作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基點,支持村財薄弱村發展產業,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推進農村產業振興發展。
位于瑪納斯縣城郊的頭工村村集體經濟相對薄弱,當得知村集體在城效還有集體耕地時,三明分指主動與縣自然資源局駐村工作隊對接,結合福建三明市產業援疆理念,投入援疆資金15萬元建設一個城效型村集體增收項目,取名為“閩瑪農樂園”,占地50畝,分設快樂領養種植、有機蔬菜瓜果采摘、南果北種示范(百香果)、自助燒烤、游客休閑和兒童游樂等板塊,力求建成為體現“山海情閩瑪緣”特點的農旅融合發展示范基地,其中耕地分隔租賃讓每畝耕地增加租金收入2000元,自助燒烤及廚房僅兩個月就實現收入10萬元。村主任鄭昭輝說“好模式能賺錢”。
強設施,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十四五”時期,三明援疆將投入500萬元重點打造塔西河鄉東支渠哈薩克民族村。今年是開局之年,面對這個還存在人畜混居的牧區村,三明分指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尊重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開創性引入整村經營理念,對村莊建設進行整體規劃設計。一年來,已完成20棟牧民定居房建設,新建的三棟牧家樂已開業,“閩瑪緣 山海情”廣場為牧民提供了休閑跳舞的好去處,新修的木棧道串起了美麗的塔河河谷……東支渠村已列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鄉村振興示范點。
截至目前,三明援疆累計投入援疆資金15555萬元,主要用于教育、醫療、牧民定居點建設、農村公共服務設施提升、災后恢復重建、幸福互助院建設、標準化農村旱廁提升改造、鄉村紅色影院、文化大院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項目建設等眾多領域,實現資金100%投入基層,96%以上投入民生,有效助力瑪納斯鄉村振興事業發展。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