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親情牌 夸大牌 隱瞞牌(引題)
預付式消費謹防三大套路(主題)
中國消費者報上海訊 商家打親情牌忽悠消費者充值、夸大宣傳、收費混亂……這些都是預付費商家的套路。近日,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聯合上海市商務委提醒廣大消費者:謹防銷售套路,避免長期大額預付。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預付式消費逐漸成為服務消費的重要形式,也因優惠折扣大、支付便捷等優勢而備受消費者青睞。預付式消費涵蓋多用途預付卡購買、單用途預付卡充值、預付購買一定時間內特定的產品或服務等多種模式。實踐中,更有一些商家以“產品+服務”的套餐名義向消費者口頭推銷,層層誘導消費者大額預付,金額達到數萬乃至數十萬元。
上海市消保委提醒消費者,付款前要詳細了解商家的預付模式,謹防商家的銷售套路:一是打親情牌。以“幫忙提高業績”“保證效果”為名,反復忽悠消費者充值付費。二是打夸大牌。口頭宣傳“肆無忌憚”,實際無法提供與宣傳內容相一致的合同,甚至無法提供發票憑證、交易明細等。三是打隱瞞牌。收費項目及價格不對外公示,同一項目不同店員報價不一,收費混亂、坐地起價等。
同時,上海市消保委也提醒消費者,根據商務部對單用途預付卡的相關規定,單張記名卡限額不得超過5000元,單張不記名卡限額不得超過1000元。消費者付款前,切勿沖動消費,要結合自身需求、經濟能力、消費習慣等因素適度理性消費,避免付款后實際不使用造成的資源浪費、違約金承擔等。不建議消費者購買期限在3年以上的超長預付以及交易金額較大的預付類服務。超長預付時間跨度大,相關服務能否兌現受租賃場地租期、人力成本、人員流動等諸多不可控因素影響,消費者易遭遇退款難等問題。交易金額較大的預付類服務,消費者可通過同行業比價等方式進一步分辨商家收費的合理度及性價比,避免沖動消費造成的財產損失。
上海市消保委指出,從消費者投訴情況來看,大部分消費者雖然保存了轉賬記錄,但由于商家未提供交易明細、錢款滯留工作人員賬戶未轉入商家賬戶等原因,消費者實際并不清楚剩余款項、消費記錄等信息。一旦發生爭議,消費者就陷入舉證難、維權難的困境。消費者付款時注意不要將錢款轉入工作人員或他人的個人賬戶;盡可能索要并簽訂合同,仔細閱讀合同條款后再簽字,并留存發票收據等書面憑證;要注意定期核對消費記錄、剩余服務次數、賬戶余額等信息,在有效期內及時消費,每次消費后都要向商家索要消費明細,并做好消費記錄,對交易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消費者如要辦理單用途預付卡,可登錄“上海市單用途預付消費卡協同監管服務平臺”,查看企業是否實現信息對接、有無風險提示情形和行業協會信用評價情況。
另外,消費者應盡量選擇已與該平臺對接的綠碼企業和信用等級高的企業辦卡消費,并實時留意該平臺的企業動態信息、警示名單以及相關媒體發布的平臺外的其他商家經營情況,如發現商家經營異常、無故不提供服務等情況,應及時向消保委或商務委投訴;如涉嫌詐騙的,應及時向公安部門報案。
市場上存在一些采用加盟形式的連鎖企業,加盟門店作為被特許人,由品牌商標持有者授權其使用品牌商標,招攬消費者。一旦發生消費糾紛,加盟門店一般對外獨立承擔法律責任。對此,上海市消保委提醒消費者務必詳細了解門店性質和法律關系,以便發生消費糾紛時明確法律主體,更好地維護權益。(記者劉浩)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