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宗商品現代國際流通體系建設迫在眉睫
2021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國務院常務會議多次提出要對大宗商品“保供穩價”,近期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正確認識和把握初級產品供給保障。作為大宗商品供應的重要環節——流通體系的建設迫在眉睫,加快構建大宗商品現代國際流通體系,將有利于保障國家大宗礦產品供應安全,提升產業鏈和供應鏈效率。
挑戰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流通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周旭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我國大宗商品流通企業普遍存在綜合實力不強、創新動力不足、現代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在諸多方面仍缺乏國際競爭力,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仍未得到充分體現,還存在不少堵點亟待打通,應加快建立適應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快速發展趨勢,鼓勵創新與有效監管并重的新型監管體制機制。
今年年中,五礦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共同承擔了國務院國資委2021年度重點課題《中央企業大宗商品現代國際流通體系發展模式研究》。五礦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課題對構建大宗商品現代國際流通體系提出了一些認識,包括國際流通促進政策須更加市場化,以更好適應國際通行規則;物流體系須更加規模化,才能有效提升物流效率、降低成本;金融對國際流通體系的支撐不僅是在資金規模上,更在于金融與流通服務的創新性、抗風險能力建設上。
“以托克、嘉吉等為代表的全球一流商貿流通企業已經具有顯著的競爭優勢,國內流通企業目前已明顯處于劣勢。未來,大宗商品國際流通體系建設,需要緊扣其本質,找到突破口,方可以國際循環有效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改善我國生產要素質量和配置水平,增強大宗商品國際供給體系的韌性。”上述人士表示。
應對
國際上一些跨國流通企業巨頭將生產、加工、倉儲、流通等各環節串聯起來,已形成全產業鏈閉環,而我國大宗商品現代國際流通企業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市場的不成熟和企業力量的分散必然導致話語權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需求的絕對地位未能形成與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話語力量,中央企業要在其中擔當重要角色。
周旭認為,面對新形勢,需要充分發揮央企的“壓艙石”作用,維護我國大宗商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提升我國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的整合和控制能力,更好發揮央企“助推器”作用,加快推動傳統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延伸。同時,繼續發揮央企“領頭羊”作用,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流通企業,帶領中小企業走出去、引進來。
《中央企業大宗商品現代國際流通體系發展模式研究》提出,應強化以流通體系貫通產業鏈價值鏈,把大宗商品風險管理作為基礎能力,以貿易換資源等多種形式獲取商權,積極發展供應鏈綜合服務,穩定資源供給,實現貿易鏈橫縱貫通、價值鏈環環相扣,助力實現國內大宗商品“保供穩價”。
在如何構建大宗商品現代國際流通體系上,周旭建議,一是做好頂層設計。二是開展先行先試。加快培育一批主體功能突出、帶動作用強、服務范圍廣、面向全球市場的互聯網平臺企業,建設一批面向社會公共服務、具備跨境服務功能的現代流通新型基礎設施,壯大一批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大宗商品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三是提升監管效能。建議依托國家“互聯網+監管”系統,建設全國統一的大宗商品監管服務平臺,利用大數據等科技手段補足監管短板,加快構建政府、協會、企業與社會,多元共治的新監管格局。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協同監管作用,建立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記者 張一鳴)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