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每一次減排行為都可記錄 “碳賬本”或成個人綠色信用基礎
居民消費產生的碳排放量占全社會碳排放總量的53%,消費端碳減排不容忽視。
在生產端不斷探索碳減排方式方法的同時,如何幫助做好我國消費端的碳減排也在不斷摸索。
4日晚,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杜少中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由該聯合會創立的“綠普惠云——碳減排數字賬本”,將社會公眾納入實現“雙碳”目標及碳金融的進程中,已形成了消費端碳減排與政府主導的生產端碳減排的有效互補。
杜少中介紹,在當日開幕的國際金融論壇(IFF)第18屆全球年會上,“綠普惠云-碳減排數字賬本”項目憑借其在碳普惠和綠色金融領域的創新性應用成果,獲得了“國際金融論壇(IFF)全球綠色金融創新獎”。全球僅十個項目獲此獎項。
中國科學院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居民消費產生的碳排放量占全社會碳排放總量的53%,消費端碳減排不容忽視。而消費端碳排放存在排放點分散、難以定量,涉及行業廣泛等諸多問題,減排難度大。
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將“綠色低碳全民行動”列為“碳達峰十大行動”之一。該行動方案要求,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綠色理念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大力發展綠色消費,推廣綠色低碳產品,完善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制度。
據綠普惠碳中和促進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綠普惠云-碳減排數字賬本”通過搭建云平臺的方式,為個人、企業和政府提供有效環保鏈接。
在個人層面,圍繞衣食住行游的每一次減排行為,在云平臺上進行量化和記錄,并形成個人碳賬本。個人憑借碳賬本可以獲得公益、商業等相關激勵,并作為綠色信用的基礎。
個人衣食住行游的每一次減排行為,最終都將記錄在個人碳賬本上。攝影/章軻
在企業層面,云平臺可以解決企業自身建設碳普惠平臺所面臨的減排標準不統一、減排量重復計算、缺少第三方核證及單純依靠企業運營不可持續等問題。
在政府層面,云平臺可以解決政府自身建立碳普惠平臺所面臨的缺少用戶減排數據和減排日志的問題。云平臺在服務企業的同時直接輸出政府碳賬本,為政府建設生活領域大數據碳普惠平臺和“雙碳”數據管理平臺提供綜合解決方案。
截至目前,“綠普惠云-碳減排數字賬本”已經在ETC出行、機動車停駛、電子簽約、在線會議、光盤行動、舊物回收等眾多場景下應用,合作伙伴包括騰訊、美團、貨車之家、廣汽等企業。
上述負責人介紹,云平臺日均減排用戶達到百萬人次,日均減排量近千噸,“目前,云平臺正在將個人碳減排量與碳市場對接,將碳交易、多元化市場激勵應用在碳普惠領域”。
“國際金融論壇(IFF)全球綠色金融創新獎”評委會委員、國際金融論壇學術委員唐丁丁表示,碳減排數字賬本將公眾在各個分散化平臺上的綠色行動和綠色消費,包括每一次的節電、節水、節氣、節約糧食等低碳行為,按照科學的方法量化和記錄下來,實現每一位公民都有經濟賬和減排賬“兩本賬”,也為金融機構綠色信貸提供了數字工具。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目前,四川省瀘州市、江蘇省蘇州市、山東省青島市等城市都提出各自的“數字碳賬本”減排方案。
蘇州今年7月建立了全國首個“數字碳賬本”,并試圖打造蘇州乃至長三角地區碳普惠領域的全國樣本;瀘州市政府今年5月印發的《瀘州市“綠芽積分”建設推進實施方案》提出,運用碳減排方法學,形成個人綠色生活積分算法。在此基礎上,瀘州銀行等參與建立綠色生活激勵回饋機制。企業的碳減排行為則納入到瀘州市企業環境信用考核中。截至目前,“綠芽積分”累計注冊使用人數超過5萬人,覆蓋受眾超過50萬人。
中華環保聯合會有關專家表示,建立系統化的碳減排“數字賬本”并非易事,其難點不在于技術,而是一直以來對個人碳減排行為缺乏統一標準,也沒有可量化的方法。假如“數字賬本”缺失科學性,就很可能淪為擺設。(章 軻)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