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網記者 楊晶
紅面魚魚、莜面窩窩、蕎面饸饹、豆面抿面……從古至今,雜糧在山西人的飯桌上占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忻州地處山西省中北部、黃土高原東端,氣候偏涼、海拔落差大,特殊的生長環境孕育出獨具特色的雜糧作物。
“忻州種植的雜糧有四大類20余個作物種類,常年種植面積達到350萬畝以上,約占全省的1/4;總產量6億多公斤,約占全省的1/3。”忻州市雜糧產業發展中心主任王愛明向中工網記者介紹,“其中,紅蕓豆、藜麥種植面積與產量均占到全省的80%以上、全國的1/3以上。”
“雜糧產業是忻州具有資源優勢的特色產業,”王愛明說,“忻州被稱為‘中國雜糧之都’,發展形成了‘一都七鄉’的雜糧產業格局。‘一都’即中國雜糧之都--忻州,‘七鄉’即中國紅蕓豆之鄉--岢嵐,中國亞麻油籽之鄉--神池,中國甜糯玉米之鄉--五寨,中國甘甜紅薯之鄉--忻府區,中國高原莜麥之鄉--寧武,中國藜麥之鄉--靜樂,中國黍米之鄉--繁峙。同時,忻州擁有忻州糯玉米、繁峙黃米、寧武莜面、神池胡麻、五寨紅蕓豆等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
忻州雜糧種植歷史悠久,并且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那么,如何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幫助老百姓增收,帶動農業增效,拉動地方經濟發展?
近年來,忻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產城融合,打造轉型之城,將雜糧作為農業產業轉型發展的主攻方向,規劃建設忻州市“中國雜糧之都”產業融合園區,通過產業園區平臺,匯集科研、金融、物流、檢驗檢測等產業發展要素,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為主體,以科技創新助力農業轉型升級。園區的區塊鏈溯源系統全程記錄著當地雜糧“產、購、儲、加、銷”的全過程,讓生產出的雜糧有了“身份證”。通過全維度追蹤記錄雜糧作物生長收獲過程,目前已實現“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的可溯源。
據了解,“中國雜糧之都”產業融合園區包括國家級山西忻州雜糧市場、忻州海關通關服務中心、山西雜糧科技創新園區、山西省雜糧產品質量檢驗中心、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試驗基地、忻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和忻州雜糧功能食品康養體驗中心七大板塊。目前,該園區已累計投資16.44億元,實現交易3.51億元。其中,線上成品糧訂單700萬元,線上原糧訂單3.1億元,線下實體市場完成交易3400萬元。
“忻州雜糧除了在國內銷售外,還端上了外國人的餐桌,藜麥、紅豆等遠銷美洲、歐洲。”王愛明表示,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市場,雜糧的需求和發展空間都很可觀,未來將繼續堅持走綠色生態、優質特色發展之路,力爭打造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的“忻州樣板”,推動忻州市雜糧產業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