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達峰碳中和在行動】
原標題:依托沙漠、戈壁、荒漠地區推進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集中開工規模1285萬千瓦(引題)
甘肅讓新能源變為“新機遇”(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康勁
“隨著9號風機風葉輪轂與機艙精準對接,首臺風機已實現成功吊裝,年內將順利實現并網發電。”11月中旬,在蘭州城外的山溝梁峁深處,蘭州市第一個風電項目——華能永登坪城分散式4.5萬千瓦風電項目建設取得了標志性進展,正式開啟了蘭州市風電產業從“0”到“1”的跨越。
據介紹,該項目一期設計安裝13臺風機,年上網電量約1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2.83萬噸,煙塵排放量可減少約309.04噸,二氧化硫排放量可減少約740.8噸,氮氧化物排放量可減少約636.5噸。
華能永登坪城是甘肅新能源建設項目近期集中發力的一個縮影。從10月中旬開始,在東西橫跨1600多公里的廣闊大地上,甘肅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全力推進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總規模達到1285萬千瓦,成為近期全國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建設規模最大的省份之一。
沙漠戈壁“種植”新能源
“在沙漠戈壁、黃土荒漠地區推進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具有非常顯著的生態、經濟和減碳效益。”甘肅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據悉,甘肅近期依托沙漠、戈壁、荒漠地區集中開工的1285萬千瓦新能源項目,不僅體現了生態環境、節能減排和經濟發展的綜合效益,而且突出了“光伏+治沙”“光熱+風光電”以及新能源就地消納、依托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配套工程、自主安排發電項目等多樣化特征。
甘肅通過“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治沙改土、水資源綜合利用”等多位一體循環發展模式,開展風電光伏治沙、防風、固草,系統保護和修復沙漠、戈壁、荒漠地區,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實現新能源與生態融合發展、友好發展。其中“光伏+治沙”項目建成后,將治理沙漠面積達到7.5萬畝左右,對改善河西走廊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在“光伏+治沙”的基礎上,甘肅目前還積極探索因地制宜發展“光伏+”綜合利用模式,利用采煤沉陷區、露天礦排土場、關停廢棄礦區發展光伏產業,推動光伏治沙、農光互補、牧光互補,促進太陽能發電與沙漠治理、礦區生態修復、農牧業等立體化協同發展,積極創建“光伏+”應用實證平臺,實現“光伏+”的綜合生態效益。
從“風光大省”邁向“風光強省”
1285萬千瓦新能源項目的集中開工,也是甘肅由“風光大省”邁向“風光強省”的標志。
地處西北的甘肅,新能源的資源、區位和通道優勢顯著。特別是風能、光能資源豐富,甘肅省內的有效儲量分別為2.37億千瓦和1億千瓦以上,分別位居全國第五、第三,具備基地化、規模化、一體化開發的優越條件。
早在2008年,甘肅就謀劃在沙漠戈壁“種植”新能源,發起了全國首個太陽能光伏發電特許權招標項目,建設全國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2015年,全省風電并網裝機位居全國第二,光伏發電并網裝機位居全國第一。
經過10多年的持續發展,截至2020年底,甘肅太陽能裝機981.55萬千瓦,電源裝機容量5620萬千瓦,以風電和太陽能為代表的新能源裝機占比41.9%,成為省內第一大電源。全省發電量1787億千瓦時,新能源發電量占比21.5%,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9.5%;新能源利用率達到95.28%。
與此同時,通過電力“打捆”外送,甘肅與華中、華南、華北的20個省市開展電力省際輸送。僅今年1月至9月,甘肅外送電量就達406.13億千瓦時,其中新能源外送電量超過137億千瓦時。
隨著1285萬千瓦新能源項目的全面推進,甘肅將以河西地區為重點擴大“新能源版圖”,在酒泉建成全國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在金昌等地建成一批百萬千瓦級光伏發電基地,并實現并網。定西通渭200萬千瓦風電基地加快推進,預計年底建成并網。慶陽、白銀等地新能源將作為“隴電入魯”工程配套電源,得到規模化、基地化開發。
預計到2025年,甘肅風光電裝機將超過5000萬千瓦,可再生能源裝機占電源總裝機比例達到65%。同時,跨省跨區輸電能力將提升至4200萬千瓦以上,“十四五”甘電外送將超過3000億千瓦時,其中清潔能源電量占比將超過35%。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