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成都市建筑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出臺,明確提出——(引題)
成都建筑業增加值 占全市GDP比重達8%(主題)
“十四五”目標:
實現建筑大市 向建筑強市跨越
■到2025年,成都全市建筑產業總產值達到7800億元,“十四五”期間年均增長6%;
■全市建筑業增加值達到1756億元;
■全市建筑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達8%,保持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不變;
■到2025年,勞動生產率達到48萬元/人;提高裝配技術用工量,建筑業裝備技術率達到10210元/人。
作為國民支柱型產業,建筑業在成都實現了怎樣的發展?
2020年,成都完成建筑業總產值5822億元,其中2020年建筑業省外產值達到1880.50億元,總產值相較于2016年增加1.32倍,同比增長31.75%;實現建筑業增加值1312.27億元,較上一年增長7.16%。這是《成都市建筑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中透露的數據。
日前,成都市住建局印發《成都市建筑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成都市建筑業在“十四五”期間的發展目標、發展任務等進行了明確。
根據《規劃》提出的目標,到2025年,成都全市建筑產業總產值達到7800億元,“十四五”期間年均增長6%。
“十三五”時期被列為國家
首批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十三五”時期,成都建筑業發展情況如何?《規劃》中進行了總結。
首先,在規模方面,建筑業規模日益壯大,“十三五”期間,成都全市累計完成建筑業總產值2.55萬億元;實現建筑業增加值4968.42億元,占成都全市GDP的6.00%以上。“十三五”期間,建筑業累計稅收收入達到1011.32億元。
另一方面,“十三五”期間,成都全市積極推進裝配式建筑發展,累計開工裝配式建筑近1億平方米;裝配率由20%-30%提升至30%-50%。被列為國家首批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在大力推進綠色建筑方面,“十三五”時期,成都全市完成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243萬平方米;建立了“成都市公共建筑能耗監測信息化系統”,實施69棟共286萬平方米公共建筑能耗監測;綠色建筑全面覆蓋全市新取得建設用地項目,總面積累計突破2億平方米,并形成了天府國際機場綠色片區、新川綠色生態城區等規模化應用成果;245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
在營商環境方面,“十三五”期間,成都深入推進全市建筑領域營商改革,先后印發實施改革試點1.0方案、優化提升2.0方案和深化改革3.0方案,采取減環節、降成本、優服務等一系列舉措,將工程建設項目類型從2類細化為11類,審批部門從25個減少為10個,審批事項從71項精簡為33項,將全流程審批總用時從平均219個工作日壓減至90個工作日以內。
此外,在建筑企業發展方面,到目前為止,成都全市100億元以上的企業有9家,300億元以上的企業有1家。2020年全市共有8家企業入選“2020年中國建筑業綜合實力100強 ”。
到2025年,建設形成
建筑業產業生態圈
下一個五年,成都建筑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規劃》提出,成都將堅持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立健全跨行業跨領域協同創新體系,推動建筑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提升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水平,激發企業創新創業活力,構建良好的建筑產業創新生態。注重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建立和完善建筑業綠色供應鏈,促進綠色建材推廣應用,努力推動全市建筑業實現綠色發展。
基于此,《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期間建筑業發展規模的目標:實現建筑大市向建筑強市跨越。到2025年,成都全市建筑產業總產值達到7800億元,“十四五”期間年均增長6%;全市建筑業增加值達到1756億元;全市建筑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達8%,保持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不變;不斷提高建筑業技術與勞動生產效率,到2025年,勞動生產率達到48萬元/人;提高裝配技術用工量,建筑業裝備技術率達到10210元/人。
在產業結構方面,到2025年,建設形成建筑業產業生態圈,構建軌道交通、建筑機械、新型建材、城市運維、設計咨詢服務、裝飾裝修等產業集群。
在質量安全方面,要形成“成都建造”品牌競爭優勢。爭取“十四五”期間獲得魯班獎、詹天佑獎、國優獎、天府杯的項目達到550項。
在提升綠色發展水平方面,到2025年,城鎮新建民用建筑執行不低于70%節能標準。降低既有建筑能耗水平,推進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累計實施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不少于200萬平方米,全市新建建筑綠色建材應用比例達到60%,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0%。(記者 王 垚)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