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快遞綠色治理要協同發力
促進快遞包裝綠色發展絕不是一方的責任,而需要多方共同參與,應和垃圾分類、可再生資源回收、減塑限塑政策等結合起來,整體考慮、系統推進。
近期,快遞業務量屢創新高。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即便11月7日多地出現雨雪天氣,全國郵政快遞業依然投遞出3.6億件快遞包裹。不可忽視的是,快遞包裝廢棄物也在持續增加,不少快遞仍有過度包裝之嫌,對環境造成了不小壓力。
快遞包裝主要有六類,主體包裝中10%是封套、55%是包裝箱、34%是塑料包裝袋,還有填充物、膠帶、內部處理的中轉袋,種類多、用量大。為推動行業綠色發展,一系列針對快遞包裝綠色治理的政策文件相繼出臺。國家郵政局采取針對性的治理措施,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比如,電子運單基本實現全覆蓋,“瘦身”膠帶封裝比例達95%,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率達70.1%,循環中轉袋使用率達91.5%。
各快遞企業和電商平臺也紛紛尋求解決之道。比如,京東當前使用的3層瓦楞紙包裝箱,僅這一項技術每年就可減少使用20多萬噸紙漿;菜鳥聯合天貓共同推出6萬家菜鳥驛站發放750萬枚雞蛋激勵包裝回收、1萬家菜鳥驛站試點舊包裝循環寄件項目。
但這些努力遠遠不夠。快遞過度包裝為什么始終存在?這得分析包裝的源頭。當前,快遞廢棄物主要來源于電商快遞和個人寄遞。電商快遞又分兩種,一種是自營模式,即消費者在電商平臺下單后,電商平臺會自行打包發貨,另一種是平臺模式,消費者在平臺下單后,平臺商戶會對商品打包后交給快遞企業配送。從這個角度看,快遞綠色治理不僅需要快遞企業和電商平臺加速推進快遞包裝綠色化工作,賣家和消費者也要注意回收利用,在寄遞物品時樹立起綠色環保意識。據估算,目前我國快遞包裝廢棄物總體回收率不足10%,其中紙箱回收率不到20%,膠帶和填充物等的回收率接近于零。
污染要有代價,治理要有獎勵。加速快遞包裝綠色化,需要更多強制性與激勵性的政策。比如,用法律手段對快遞包裝減量等要求加以明確規范,對循環使用包裝制品的商家及快遞企業給予激勵;引導快遞網點實行快遞費與包裝費分開計費,由消費者自主選擇是否需要提供快遞包裝,引導消費者重視并改善過度包裝問題。
促進快遞包裝綠色發展絕不是一方的責任,而需要多方共同參與,應和垃圾分類、可再生資源回收、減塑限塑政策等結合起來,整體考慮、系統推進,奏響“協同治理”的大合唱。(吉蕾蕾)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