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把東西放在樓下,我這就去取……”關馨掛了電話,轉身對愛人說,“咱們買的貓糧到了。”
30歲的關馨是一家文化公司的職員。她和愛人10月就列好了一份“雙11”清單,11月1日凌晨準時下單,最快的訂單第二天就收到了貨。
“今年我們購物清單最大的變化,來自家里新添的這兩個小家伙。”關馨說著抱起了身邊的兩只小黑貓,“這兩個小家伙太能吃了,所以我們一合計,直接囤了近一年的貓糧和貓砂,價格還比平時便宜了將近一半。”
十一月九日,關馨抱著一摞“雙11”快遞回到小區樓下。 陜西日報記者 田芳昕攝
提起今年“雙11”買的最滿意產品,關馨說是一臺洗地機。“我們做了個計劃,每年要給自己買一件能改善生活質量的產品,所以今年選了洗地機。”
關馨說著拿出了自己的手機,給記者分享自己的購物車。關馨一邊看,一邊向記者解釋起一件件商品的來歷:2020年,愛人擔心自己的鼻炎,在直播間下單的空氣凈化器;2019年,因為心疼愛人工作辛苦,買的按摩椅;2018年一起給屋里換的大電視……這一個個訂單仿佛是他們的一本生活日記,每一件為對方買的物品就好像是送給對方的情書,成為他們愛情的最好見證。
看著看著,關馨突然笑起來,把手機遞到了愛人面前。“你看,這是2013年咱倆買的茶幾。”關馨的愛人接過手機也不由得笑起來。“那時候我們剛工作,沒什么錢,又想布置出個溫馨小屋,好多東西反反復復看了好久,最后攢到‘雙11’才買了。雖然用了很多心思,買到手的東西卻不是很理想。那時網購沒有售后保障或者運費險,這些年我們陸續淘汰了不少東西,就留下了這盞燈。”關馨指了指身后透著暖光的小燈對記者說。
回憶這十多年網購的經歷,關馨最大的感慨就是那幾年的快遞不太規范,很多快遞放的位置離家很遠,家具都是他們拖著小車一件件拉回來的。“我現在還記得那時候跑很遠去取快遞,又大又沉,不過想到小家越來越溫馨,取快遞的路上心里都是期待和快樂。”
來年“雙11”還會積極參與嗎?關馨說,她雖然是“‘雙11’老人”了,但隨著“雙11”活動時間越來越提前、規則越來越復雜、尾款從來沒有算對等問題不斷出現,她覺得自己也快要“玩”不動了。尤其是去年開始關注直播間以后,感覺自己一直在購物。“‘雙11’‘雙12’,還有年貨節,一個個都在后面追著我呢。”
一滴水能折射太陽的光輝。
從大學時的一件衛衣到工作后的第一件家具,從有創意的一件小禮物到實用的智慧家居,從關注價格到關注品質……關馨的“雙11”訂單里呈現出的不只是個人的消費變遷,也蘊含著中國經濟的澎湃動力,中國消費市場的活力和潛力。
百姓錢包越來越鼓、商品種類越來越多、物流寄遞越來越快、網購管理日趨規范,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不斷提高。“雙11”訂單里的人間煙火還在繼續,而訂單外的消費升級正在積聚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陜西日報記者 田芳昕)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