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調查顯示電商平臺依然面臨高退貨率問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楊召奎
11月10日,《中國消費者》雜志社聯合中國標準化協會安全健康消費工作委員會等單位,共同發布了個人信息保護和電子商務消費調查報告。調查顯示,電商平臺依然需要面對高退貨率問題。
兩份調查均采取通過線下攔截訪問形式,同時在東北、華北、華東部分省市同步開展。其中,電子商務消費調查問卷設計20個問題,調查周期歷時15天,回收有效樣本9095份,調查結果顯示,盡管基于電商的市場監管力度、消費糾紛處理等呈現出總體向好的趨勢,但是,消費者對通過電商平臺購買商品和接受服務的滿意度總體評價不高,電商平臺依然需要面對高退貨率問題,亟待引導消費者按需理性消費。從普通消費者的角度看,商家夸大宣傳、廣告違法、虛假打折,商品貨不對板、名不符實,假冒偽劣及售后服務不到位等,依然是電商問題短板,亟需改進服務措施,強化標準規制。
為此,提醒廣大消費者,在通過電商平臺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時要做到:按需購買商品,正規平臺下單;切忌跟風囤貨,聰明理性消費;看清促銷政策,讀懂游戲規則;抵制假冒偽劣,遠離失信平臺;保留購物憑證,依法正當維權。
在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調查項目中,共設計16個問題,歷時6天,回收有效樣本3958份。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個人信息被過度采集現象嚴重,線上線下均不同程度存在個人信息泄露問題,消費者主動保護個人信息意識不強,包括電商平臺在內的在線服務行業依然是個人信息過度收集和濫用的重災區,商家對消費者個人信息保管不當,商業應用規范缺位,個人信息販賣等問題十分突出。
在此提醒廣大經營者,應依法收集、使用和管理消費者個人信息,做到非必要不獲取;應限定適用范圍并妥善保管消費者個人信息。同時,提醒廣大消費者,非必要不授權采集個人信息,在線服務及時更換賬號密碼,對身份信息、銀行賬戶、上網賬號要妥善保管,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勿輕易授權采集;對快遞、郵件標簽等記載了個人信息的包裝物,應做好“脫敏”處理。一旦發現個人信息泄露,應及時采取必要的補救措施,切勿坐視事態蔓延,造成更大損失。對于個人信息侵權違法行為,要果斷采取依法維權措施,當好個人信息保護的監督者和自身信息安全的守門人。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