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數據篩查”、核酸檢測“神秘方艙”、等離子體滅菌器……(引題)
新科技是如何助力蘭州全民戰“疫”的?(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康勁
閱讀提示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與病魔較量的阻擊戰,也是一場與病毒賽跑的科技戰。打贏疫情防控硬仗,離不開科技力量的有力支撐。在蘭州此次抗疫過程中,一撥新科技在全民排查、病毒檢測、病例確診、臨床治療等方面小試牛刀,成為有效降低疫情影響、守護美好家園的重要力量。
本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蘭州開啟了全民戰“疫”模式。與此同時,一撥新科技在全民排查、病毒檢測、病例確診、臨床治療等方面小試牛刀。
大數據篩查提高防控精準度
“一覺醒來碼變黃了,小區出不去了。” 對于蘭州市安寧區十里店街道黃河家園小區的2000多名住戶來說,發生在10月20日的這段經歷或許會終生難忘。
正常的通行碼是綠色,但是如果出現與確診人員有“時空伴隨”、處于居家健康監測期間、中高風險城市低風險區漫入且無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等5種情況,都會自動變為“黃碼”。
甘肅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張浩曾公開解釋稱:“14天內,與確診患者在同一個時間和空間網格內、通常以800米×800米為檢測范圍,共同停留超過10分鐘的也會被認定為有‘時空伴隨’,碼也會變黃。”
在蘭州市全民戰“疫”中,“大數據篩查”發揮出了作用。特別是在蘭州開展全員核酸檢測的過程中,未按要求參加核酸檢測的人員,也會被黃碼下方自動標識出“未參加核酸檢測”文字。
在10月31日,蘭州市“黃碼”人員一度達到12.78萬人。其中,未按照轉碼規則完成核酸檢測次數的有95235人、封控小區的有32573人。
依靠大數據重點鎖定高風險人群,不僅避免“封城”,而且還能在城市降低流動性、活躍度的情況下,以街道、社區為單位劃分風險等級,精準開展疫情防控殲滅戰。
從11月2日開始,蘭州對城關、安寧、七里河三區所轄16個街道重點區域、重點人群進行分級管控,進行的第七輪、第八輪核酸檢測中,大數據起到了關鍵作用。其中,七里河區西園街道還依托大數據,按照“大包圍、小分割”的辦法,分割出146個小片區,對風險區域實施精細管理,提高了防控精準度。
每天100萬人份核酸檢測的“神秘方艙”
“從接受樣本、核酸提取、試劑配制、加樣、上機擴增,到最終完成結果分析等環節,需要不間斷工作6小時。”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測組組長、副主任醫師趙英杰說,“我們24小時不休息連軸轉,每天可以做1萬份檢測。”
在本輪疫情突襲之初的10月20日,蘭州市內共有核酸檢測機構51家,每天可以完成核酸檢測報告40多萬份。蘭州有常住人口430萬,按照當時的檢測能力,完成一輪全員核酸檢測至少要10天時間,這樣的速度相比本輪德爾塔病毒的傳播速度,實在太弱了。
10月22日,蘭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從深圳調入7臺大型移動方艙實驗室和90臺PCR(聚合酶鏈反應)儀器,開展“第三方檢測”。據介紹,每臺方艙日檢測能力為1.5萬管,10:1混采就是15萬人份,7臺方艙日檢測能力可達到100萬人份。
“方艙的自動化、工程化、智能化程度非常高。”方艙實驗室負責人賈曼玉介紹說,方艙檢測實驗室收到采樣試管后,系統掃描錄入每個樣本信息,然后排版自動分配到版孔當中,自動進行核酸提取檢測,3個小時就可以出結果。
正是有了方艙實驗室的助力,從10月24日開始,蘭州市用一周時間連續完成了三輪全員核酸檢測,平均2天一輪。
本土科技“小刀”初試
疫情防控也是一場與病毒賽跑的“科技比拼”。在蘭州的本輪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當地的許多本土新科技也紛紛亮相。
據悉,自去年以來,蘭州市科技局就圍繞提升新冠肺炎聯防聯控能力,啟動了一批科研攻關項目,在本輪疫情阻擊戰中這些新項目、新科技都派上了大用場。
甘肅天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擔的“等離子體滅菌器在新冠肺炎防疫中的推廣應用”項目研發的等離子體滅菌器能起到滅菌殺毒、凈化空氣的作用,已在甘肅省人民醫院、蘭州市肺科醫院等醫療機構使用。
甘肅新銳智能科技研究院承擔的“新型冠狀病毒紅外熱像多人體溫檢測系統研究”項目研發的測溫儀具有對人體無害、測溫效率高、避免交叉感染等優點,已應用于蘭州市多個交通站點、居民小區。
中電萬維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承擔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監控系統+防控排查系統(APP)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自查上報平臺”項目,依托大數據分析系統,對交通、通信、人口等海量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為疾控管理部門形成各類數據可視化及統計報表,切實提高了各級疫情數據上報時效性和統計數據準確性。
此外,甘肅省人民醫院、甘肅省婦幼保健院、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第二醫院和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第二人民醫院等研究團隊在病毒核酸檢測、致病機理、病理研究、防控與治療等方面開展的一系列科研攻關項目也在防疫一線發揮著科技力量。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