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指數(2021)發布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錢培堅
強勁活躍增長極、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現代化引領區、改革開放新高地……在11月6日舉行的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論壇上,與會專家高度評價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三年來取得的出色成績。隨著一體化紅利不斷釋放,帶來了實打實的民生“獲得感”,一系列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其他地區開始復制推廣。活動現場還首次發布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指數(2021)。
“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是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的真實寫照。以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的原點為例,過去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三地交接處是有名的“三不管地帶”,發展緩慢。如今,示范區的新地標——總投資290億元的水鄉客廳項目正在熱火朝天的建設中,將打造成為生態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地、跨界融合創新引領的展示區、世界級水鄉人居典范的引領區。
滬蘇浙交界地的蝶變,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一個縮影。與此相印證的是,由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和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研發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指數”顯示,2020年最新一期指數為178.90點,自基期(2010年)以來年均復合增速達到5.99%。新華社上海分社副社長張小軍表示,該指數創新性地構建了區域宏觀發展和城市流量監測兩個層面的測度體系,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提供了一把“數字標尺”。
“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三年來,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階段性成果。同時也迫切需要數據的支撐,進行量化測度和評價”。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表示,希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指數”起到“溫度計、風向標”的作用。
截至2020年底,長三角高速鐵路營業里程超6000公里,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占比86.1%,平均水質優于Ⅲ類水占比81.43%,每千人擁有4.81名衛生技術人員,每10萬人中有18416人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均優于全國平均水平……這一系列指標的背后,是長三角城市群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起步,在公共服務、生態治理、協同立法等各方面實現了“同頻共振”,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由于歷史原因,長三角各城市在醫療、教育、文體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得益于一體化深入推進,三省一市以科技賦能、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讓要素在更大范圍暢通流動。以醫療領域為例,通過推進“互聯網+”醫院醫保結算聯通,建立醫療健康信息、傳染病聯防聯控、血液應急保障等方面合作機制,同時采取合作辦院、設立分院、組建醫聯體等形式,探索實踐高層次醫療衛生人才柔性流動機制,持續擴大優質醫療資源覆蓋范圍。截至2021年4月,長三角區域異地門診結算已達398萬人次,異地住院結算達105萬人次。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