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視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打造美麗鄉村、培育綠色建造方式、推動美好環境共建共治共享……(引題)
推動高質量發展,讓城鄉建設多一抹綠色(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時斕娜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到2025年,城鄉建設綠色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基本建立;到2035年,城鄉建設全面實現綠色發展,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11月2日下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召開新聞通氣會,請多位專家學者和業內人士對《意見》進行解讀,深入探討如何實現城鄉建設綠色發展。
實現文脈傳承,協調城鄉發展
“城鄉建設不僅是物質空間建設活動,也是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的行動載體。”廣州市城市規劃協會會長潘安表示,《意見》系統構建了城鄉建設綠色發展轉型的基本方法論。
潘安說,高度重視城鄉歷史文化保護,更好地實現文脈傳承,首先應以具有保護價值、承載不同歷史時期文化特質的城市、村鎮為主體,以復合型、活態遺產為依托,以各時期、各層次保護對象和歷史文明為載體,構建城鄉歷史文化傳承的完整體系;其次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的保護;另外,在新區建設中要注入傳統的風貌元素,讓未來城市充滿歷史感。
鄉村是綠色發展的生態基底、是消除和平衡城市碳足跡、碳排放的生態屏障。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周嵐認為,打造綠色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需要統籌好城市和鄉村、村落與自然、保護與發展、傳統與現代、建設與治理等五個方面的關系,要協調城鄉,推動“城鄉一體”并“各美其美”。
統籌城鄉規劃,推廣綠色建筑
“綠色建筑是實現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主要載體和重要抓手。”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清勤指出,《意見》明確將“建設高品質綠色建筑”作為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他認為,建設高品質綠色建筑,既要推動新建建筑建成綠色建筑,也要開展既有建筑綠色改造工作。要在設計、施工、運營管理和評價標識的全過程對綠色建筑進行管控,確保綠色建筑的效率和品質,推廣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
廣州市政協副主席、黨組成員、廣州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副主任彭高峰表示,如果不改變過去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建設方式,那么綠色發展很可能成為新的“卡脖子”問題。對此,要做到尊重和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統籌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提高城鄉基礎設施體系化水平,讓城市更安全、更宜居;推動城市智慧化建設,讓城市更聰明、更智慧。
中建集團首席專家、戰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葉浩文建議,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必須摒棄傳統粗放的老路,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改變低成本要素投入、高生態環境代價的發展模式,把發展的基點放到培育和推廣綠色建造方式上來。通過建造活動綠色化、建造方式工業化、建造手段信息化、建造管理集約化、建造過程產業化,來推動建筑業加快實現產業升級和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高質量發展。
倡導綠色生活,共建共治共享
“歸根結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要回應三個基本需求,一是實現自然生態環境的安全永續,二是支撐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三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認為,實現城鄉建設綠色發展應該高度重視并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城市;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倡導綠色消費,使人類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最大可能地保護自然環境。
中山大學中國區域協調發展與鄉村建設研究院院長李郇說,人創造人居環境,人居環境又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城鄉建設本身就是人與自然相互聯系作用的過程。《意見》中“推動美好環境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方法,旨在為城鄉建設綠色發展提供堅實保障。首先要把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領導作用以及群團組織建設落實到社區,把政府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資源和平臺下沉到城鄉社區;其次建立完善社區服務設施,將服務覆蓋到每一位居民,讓每一位居民都能享有美好環境。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