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9日,小米港交所上市儀式上,雷軍敲響了加大版銅鑼,心里卻不是滋味。
作為中國移動互聯網江湖的新貴,港股第一家同股不同權的企業,小米的上市表現卻十分尷尬。
股價上市即遭遇破發不說,小米市值僅有473.2億美元,不但與此前市場預估的千億美金相差甚遠,而且低于雷軍自己在內部公開信中提到的543億美元預期。
小米的尷尬股價并沒有挫傷雷軍的斗志,他在慶功會上說,要讓在上市首日買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資人賺一倍。
如今,小米上市即將滿兩年,市值只剩下413億美元,雷軍口中讓投資者“賺一倍”的說法淪為空談不說,當初購買小米股票并持有到今天的投資者,還賠錢了。
對于糟糕的股價表現,小米并不甘心。小米上市后除了對公司進行一系列改革之外,也不斷通過資本手段回購自家股票,以此拯救跌跌不休的股價。
6月23日,小米集團宣布回購公司10%股份,這是小米上市后第41次回購,也是金額最大的一次回購,耗資超過300億港元。
回購猶如打了一針雞血,小米股價應聲上漲9%,達到13.9港元,市值也增加了284億港元。
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小米,這次干了一票大的。
一箭雙雕
通常情況下,上市公司回購股票,一方面是為了穩定股價,另一方面則認為自己市值遭到低估。
港股和A股歷史上都曾出現過幾次明顯的回購潮,多發生在市場低迷時期,去年由于中美貿易摩擦、全球經濟遇冷,新一輪的回購潮正在進行當中。
2019年,A股迎來歷史上最大回購潮,據不完全統計,去年上市公司年內回購超過900億元,今年經濟繼續下行,近期恒大、美的集團都拋出了自己的回購計劃。
但相比于恒大和美的,小米穩定股價的需求顯得更為迫切。
今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手機行業遭受重創,由于供應鏈分散在全球,疫情打亂了各大廠商們的出貨計劃。
而且由于人們禁足在家,收入降低,消費意愿也一并被推遲,報復性消費并未出現,風風火火的5G換機潮對銷量的拉動作用也有限。4月份,華為、蘋果、三星、小米等都被傳出過砍單的新聞,比例也在20%—40%不等。
疫情之下,手機行業出貨量嚴重縮水,根據IDG數據顯示,2020一季度全球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11.7%。
據另一家調研機構Gartner數據顯示,Q1三星出貨量5533.3萬部,同比下滑22.7%;華為出貨量4249.9萬部,同比下滑27.3%;蘋果出貨量為4090萬部,同比下滑8.2%;小米成為唯一一家實現增長的品牌,出貨量達到2781萬部,同比增長1.4%。
但小米逆勢增長的背后,主要依賴于海外市場的增長,國內出貨量同樣下滑了33.8%。
除了市場的不確定因素之外,小米長期認為自家的市值被低估。
2018年小米上市時,風頭無兩,市場上將其估值一路鼓吹到2000億美元,但事與愿違,小米上市時市值只有483億美元,此后股價又遭遇腰斬。
去年,小米股價一路走低,一度跌至9港元左右,雷軍當初的允諾成為笑談,外界也將小米稱為年輕人的第一只腰斬股。
根據Wind數據顯示,半年解禁期剛到,小米股東晨星資本等多次減持小米的股票,大股東減持自家股票的行為,也從側面反映了對于小米股價走勢的不看好。
為了挽回投資人信心,小米從2019年開始不斷回購自己的股票,總共有40多次,股價相比于2019年的低谷期雖然有所提升,但距離發行價仍然相差甚遠。
人比人氣死人,在小米之后上市的美團、拼多多,都邁過了千億美金的門檻,最近回港二次上市的網易、京東也都風光無限,而小米的光榮歲月依舊停留在上市之前的階段。
今年市場環境遇冷,小米拋出300多億元的回購計劃,多少也有些秀肌肉的意思。
打回原形
2019年1月8日,雷軍在知乎上關注了一個話題,“同樣是國產手機,為什么華為是民族品牌,在印度市場占有率第一的小米卻不是民族的驕傲?”
盡管雷軍對于此事予以否認,但此話題多少反映了小米的尷尬處境。在誕生之初,小米要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產品,雷軍在發布會上也對米粉們作過承諾:小米的綜合凈利潤永遠不超過5%。
但小米這一做法并沒有得到市場的看好,長久以來,因為小米固守性價比,雖然攬獲了一大批粉絲,但也給外界留下了刻板成見,品牌不夠高端。
由于品牌定位年輕人群,小米長期以來都面臨粉絲流失的問題,雖然小米為了應對這一尷尬境遇,先后發布Note系列和MIX系列沖擊高端市場,但效果都不理想。
如今,小米的出貨量雖然穩定,但國內市場份額卻越來越低,從2015年的18%,一路跌至現在的不足10%。
相反,曾經一度被小米甩在身后的華為,市場占有率一路升高,今年一季度,華為占據國內5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且華為的P系列和Mate系列,成功殺入高端市場,讓華為成為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玩家。
但最讓雷軍痛心的,還是小米一路高喊互聯網口號,卻得不到市場認可。
雷軍成名很早,在金山時期就已經叱咤風云,成為互聯網圈子的明星。但雷軍一手打造的金山,風光漸失,反倒是阿里、騰訊、百度各領風騷,所以雷軍最后的創業目標是創辦一家偉大的企業。
金山、順為、小米,雷軍,野心卻越來越大。
小米的誕生恰如其時,2010年喬布斯帶著iphone4改變了潮水的方向,而彼時的中國移動互聯網還是一塊處女地,山寨機滿天飛的手機市場,正是一條黃金賽道。
小米的野心也不止于打造一家成功的硬件企業,而是成為一家互聯網公司。
所以,小米誕生初期,并沒有急于做手機,而是打造自己的深度定制系統MIUI,每月迭代的MIUI,讓小米充滿了互聯網范兒,也幫助小米獲取了不少種子用戶。小米機型發布之后,通過線上模式進行預定和銷售,后來打造小米商城,塑造自己的生態鏈IoT,通過小米之家布局新零售,讓小米看起來越來越互聯網化。
小米也給資本市場講述自己的故事,在小米所塑造的“鐵人三項”商業模式中,“硬件導流,互聯網變現”的方法吸引了不少模仿者。將自己定位于互聯網企業的小米,把硬件當作入口,為MIUI、米家App、小米瀏覽器等業務導流,通過出貨量巨大、種類豐富的硬件積累用戶,真正變現則通過互聯網業務所延伸的游戲、廣告、金融等。
一波操作猛如虎,在小米上市前夕,市場上流傳著小米應該采取騰訊加蘋果的估值方法,并且一度將其鼓吹到2000億美金的市值。
但市場并沒有為小米的互聯網故事而買單。
小米上市時,市值僅有483億美元,市盈率不足20倍,投資者還是愿意相信小米是一家新制造企業,而不是一家互聯網公司。
把小米打回原形的,主要是其業務收入構成。
根據小米披露的財報顯示,截至目前為止,小米的主要收入還是來源于手機業務,占據60%往上,而如果加上IoT設備,硬件營收占比則要超過90%,小米一度鼓吹的互聯網業務,銷售額只占總營收的10%左右,杯水車薪。
另外,小米的互聯網化進展緩慢,在文化、娛樂消費方面的短板無法補齊,始終面臨著有渠道無陣地的困境。
小米的互聯網故事,并沒有講好。
二次突圍
利用回購手段,可以短期內拉升股價,但長期而言,小米能否扭轉股價的頹勢,還是和長期經營業績有關。
如今的小米,正踩踏在5G風口上,尋求突圍。
今年是小米成立10周年,小米做出了很大改變。年初發布的小米10,是小米全力沖擊高端市場的標志性事件。
隨著通訊網絡由4G向5G切換過程中,給原本的手機市場帶來了新變量。加上蘋果在5G市場的缺席,今年國產手機發起了一次價格集體沖高的攻勢。
小米10號稱是過去十年積累的集大成作品,起售價3999元、頂配售價4699元,小米10 Pro起售價4999元、頂配售價5999元。
小米10的發布,意味著成立滿十年的小米,終于放棄了一直以來的低價策略,沖向高端市場。雷軍稱“我們希望打破價格的限制,不計成本地沖擊高端手機市場,打造出米粉心中的夢幻之作。”
小米本次沖擊高端市場,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小米集團副總裁、紅米Redmi品牌總經理盧偉冰4月份曾表示,小米10中國區銷量早就破百萬臺了。618期間,小米10也成為小米的主力機型。
小米之所以敢于沖擊高端市場,去年對于紅米的拆分至關重要,如今紅米承擔起了小米性價比的重擔,成為穩住小米出貨量的基本盤。
另外,小米雖然在國內受阻,但在國外市場卻捷報連連。
除了印度市場外,小米在歐美增長明顯,據Canalys統計,一季度小米智能手機出貨量在西歐同比增長79.3%,拉美市場同比增長236.1%;中東地區同比增長55.2%;非洲同比增長284.9%……
根據小米財報顯示,2019年小米海外市場營收已經超過50%,在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見頂的情況下,海外市場有望成為小米新的增長引擎之一。
另外,小米的機會還在IoT市場。
2019年小米集團啟動“手機+AIoT”的雙引擎戰略。截至2019年上半年,小米IoT平臺鏈接的IoT設備數量約1.96億臺,成為名列前三的玩家。
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在其報告中稱,2018年智慧城市IoT市場規模為795億美元,到2023年這一數字預計將增長到2196億美元,預計2018—2023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22.5%。
小米的IoT具有先發優勢,隨著5G的普及,各個設備之間有望形成協同作用,激活率進一步提高,小米也能借助龐大的設備數量,進一步講述互聯網的故事。
今年以來,小米動作頻繁,其中倍受外界關注的便是網羅了不少來自“友商”的人才。
除了去年加入的原金立總裁盧偉冰之外,小米今年招募的高管還包括原聯想集團副總裁常程、暴風TV CEO劉耀平、前魅族、華為、TCL營銷老兵楊拓。
外界將小米今年頻繁的高管引進動作調侃為“敗軍之將招募計劃”,但雷軍自己更愿意將其稱之為“重新創業”。
“整個小米新的10年要以團隊和人才為核心,要放下已取得的成績,重新創業。要有重新創業的決心,未來的十年才能真正做好。”
重新創業的小米,能否突破上一個10年的瓶頸,講好互聯網的故事,還需要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