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的興起,在拓展知識邊界的同時,也讓“知識普惠”的愿景逐漸接近現實。9月14日,由中山大學互聯網與治理研究中心舉辦的“短視頻+直播賦能知識普惠”研討會舉辦,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圍繞抖音生態里的知識傳播特點、現狀等問題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為短視頻+直播賦能知識傳播路徑和未來發展分享真知灼見。
以社交為紐帶,抖音正不斷讓大眾感受知識干貨的魅力。知識內容以短視頻和直播的形式傳播,打破知識傳播和理解的壁壘,降低知識獲取門檻,提升觸達人群范圍。不斷加大對知識內容的投入,也將助力整個互聯網內容生態持續健康發展。
“一頻勝千圖” 短視頻知識傳播優勢明顯
此前,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青少年網絡心理與行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聯合字節跳動平臺責任研究中?發布《短視頻學習效果研究報告》,報告顯示,當學習內容被拆解為單個知識點進行講解時,學習效果顯著好于混雜多個知識點的連續學習,意味著短視頻以?知識點來傳播知識,更加滿足大眾利用碎片化時間了解和學習新知識的習慣。
短視頻平臺知識傳播特點是什么?
中山大學互聯網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張志安認為,傳播主體既有精英也有普通大眾。在傳播內容上,因為是三五分鐘的內容,所以趣味性、通俗性、實用性是內容特征。在傳播載體上,短視頻平臺以豎屏傳播為主,產生一對一沉浸感,近距離帶來交互感,呈現一定程度的親密性。在這個過程中,情緒和表現會變得更直接,主播和用戶之間互動感增強。
復旦大學媒介素質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謝靜認為,短視頻對時空結構帶來巨大改變和影響。“無時間的時間”是典型大眾式傳播短視頻。抖音等短視頻平臺重塑了城市故事敘述方式,不同于大眾式短視頻傳播和社交媒體的文字傳播,以全新的形式為公眾呈現時空環境、構造新的知識框架。短視頻可以讓時間和空間重新結合,作為新的時間空間化、物質化方式嵌入日常生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9.44億,較2020年12月增長1707萬,占網民整體的93.4%。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8.88億,較2020年12月增長1440萬,占網民整體的87.8%。
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大鵬認為,得益于短視頻用戶規模的增加,科普短視頻成為目前科普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短視頻可以表達出圖像和文字難以表達的東西,有些時候幾千字文章和圖片,通過視頻一分鐘就能呈現出來,所以科普短視頻往往能夠實現“一頻勝千圖”的效果。
“相較于文章的模式,科普視頻傳播往往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我認為主要是兩個原因,第一,短視頻的受眾量更大,在短視頻平臺流量和科普的雙重扶持下,短視頻能夠獲得十萬、百萬甚至更多的點擊量;第二,相較于傳統媒體,短視頻平臺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幫助受眾區分科普短視頻的價值,之后精準推送,從而使用戶能夠快速觀看到有價值的視頻。”王大鵬說。
做好短視頻傳播 優化知識傳播路徑
在信息不斷創造價值的今天,知識傳播的“含金量”不言而喻。信息流帶來數字內容發展新浪潮,抖音等短視頻平臺正吸引著越來越多各行業專家、精英、達人共享知識,解鎖科普短視頻博主新身份。
蘇州大學傳媒學院數字傳播系主任、教授王國燕結合自身學術經歷,分享了對于短視頻賦能專業類型知識傳播的理解。王國燕表示,學術期刊可視化轉型正在逐步探索。以往期刊都是以紙質文字內容出版,在技術賦能下,現在以文字為基礎的音像、視頻視聽出版方式也大有市場。面向學術共同體傳播領域,除了傳統意義上學術論文交流方式,視聽已經成為新載體納入期刊呈現,從文本、靜動態圖像、音頻摘要,乃至視頻摘要或者增強視頻等形式,幾分鐘的呈現內容,能更好實現研究人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暨南大學理工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焦睿表示,做科普短視頻,除了可以發揚個人的分享精神同時也可以把自己掌握的權威的營養健康科普知識或較新的行業動態或科研進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及靈活多樣的形式分享給大眾。相較于文章科普,短視頻的知識分享更多元化、節奏也更快,比較適合當代人的生活學習節奏。短小精悍的短視頻傳播更迅速,很容易帶動相關疾病及飲食健康的討論,互動性更強。
青少年是知識傳播受眾主要群體之一。廣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員、《青年探索》編輯謝素軍認為,青少年群體對于短視頻的青睞在形式和內容上越來越注重個性化和特色化,認為短視頻不僅僅是一種技術存在,更是一個有靈魂的生命體。引導青少年健康發展必須重視短視頻的魅力,理性認識講臺和舞臺、公文和故事、文字平臺和視頻的不同效果。
如何通過短視頻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謝素軍表示,短視頻的內容和形象應是健康的生命體;第二,短視頻平臺應是有趣的、有靈魂的、有學識的生命體;第三,短視頻還必須是一個開放包容的生命體。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信息傳播增量增速,出現前所未有的傳播實踐形態,成為日常生產中實踐場域和傳播情境特征。知識短視頻傳播在情感啟動下增強用戶認知體驗和心理真實,加之趣味性強、直觀易懂、省時省力、易得性高的粘性連接屬性,能夠給媒介素養主體帶來深度沉浸感知。
對于普通大眾而言,需要更多媒介素養教育。針對知識普惠下媒介素養教育的新路徑,溫州商學院傳媒與設計藝術學院教授閆歡認為,首先要重視對建設性媒介素養理論的研究;第二,提升知識短視頻主的建設性媒介素養水平;第三,強化學校教育對學生建設性媒介素養的培養;第四,利用短視頻本身進行建設性媒介素養教育。
健全短視頻生態 賦能知識價值最大化
短視頻有利于提高全民科學素養,也利于大眾樹立理性的消費觀念。
談到短視頻知識傳播價值進一步賦能與釋放,張志安認為,知識生產者和消費者需要對短視頻平臺可供性有更大把握。“可供性”作為生態心理學觀念,其本質是感受環境中的資源供給,延伸到短視頻平臺上,在人和物、人和平臺的互動關系中,強調從能動性轉向關系性,讓知識生產者、消費者與平臺之間形成有效互動。對于平臺而言,一方面是呈現規則的制定者,也是分發機制的制定者,需要加強權威知識與大眾常識的區分;另一方面,平臺需要與生產者、消費者建立有效溝通機制,形成更積極反饋能力,不斷提升其知識屬性。對于用戶消費者而言,不斷強化對優質內容的關注和評價,也可以讓優質科普傳播者和知識傳播者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加強與平臺之間的黏性。
武漢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謝天表示,短視頻是一種產品,而短視頻平臺是促使用戶與內容生產者互動的媒介。短視頻平臺能夠持續地存在,是因為平臺中的某些內容能滿足消費者需求。什么樣的短視頻受歡迎,繼而成為主流,實際上是平臺導向、消費者用手指投票,并最終讓內容生產者改變生產內容的過程。
2019年1月,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發布《網絡短視頻平臺管理規范》《網絡短視頻內容審核標準細則》兩個規定,對網絡短視頻行業進行全面規范。至此,短視頻平臺從提供休閑功能為主,逐漸演變為提供休閑+知識科普功能。而從平臺運營看,知識科普類短視頻很好地存活了下來。
因此,短視頻平臺將知識科普類短視頻作為導向,用戶決定哪些新視頻內容會成為暢銷品,而這又進一步改變了內容生產者對內容生產的選擇。三方共同努力,推動著行業實現良性商業循環。而這種平臺、用戶、內容生產者的共謀達到一定規模就會影響乃至重塑大眾消費思維和習慣,繼而形成新的內容品質。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盧家銀認為,針對科學傳播的現狀,應該思考科學傳播的責任、內容以及方式。
一.在當下,亟需強調科學傳播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科學傳播工作者應當承擔基本的傳播責任和道德義務,防止出現傳播失范行為。
二.科學傳播要規避的問題與以往傳統媒體時代相似。即要傳播什么內容?應該服務于哪些民眾?各類傳播者應該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制作和傳播高品質傳播內容,推動科學傳播服務務于最廣大人民的最大幸福。
第三,以何種方式進行傳播決定了傳播的效果。為了防止傳播失范行為,科學傳播必須規避傳播虛假信息、低俗信息和誤導民眾的偽科學信息,規范傳播行為。傳播者和傳播平臺要有所為和有所不為,認真履行法定的注意義務,堅守倫理底線,最終要讓科學傳播真正能夠服務于民眾生活、社會福祉和國家發展。
據悉,2019年3日21日,字節跳動聯合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部、中國科學報社、中國科技館,發起了名為“DOU 知計劃”的短視頻知識普惠行動。號召有知識內容創作能力的機構和個?,基于抖音創作、發布知識短視頻,通過短視頻這種?眾更易接受和參與的方式,促進知識的傳播、交流和學習。在“DOU 知計劃”推動下,截至2020年7月31日,抖音粉絲過萬的知識創作者達13萬名,他們發布的知識視頻播放量累計超過 3.6 萬億次。
內容平臺要繼續深耕知識普惠,從產品功能、運營激勵等方面,進一步為知識創作者提供力度更大、更細化的服務,促進知識創作與交流。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用戶需求升級,短視頻內容生態會為“知識普惠”帶來更大空間。
責任編輯:Rex_08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