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
原標題:江西借助紅色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引題)
老區繪就民生新畫卷(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王曉穎
4月,在江西井岡山市神山村的200余畝茶園里,彭德良采茶、除草、施肥,忙得熱火朝天。“每天忙忙碌碌,日子更有奔頭。”
昔日,神山村是井岡山市最偏遠的貧困村。如今,神山村變身“網紅”鄉村旅游點,這是江西革命老區繪就民生新畫卷的生動實踐。
老區人民生活越過越甜
“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過越甜。”每到旅游旺季,彭德良就會當起講解員,介紹糍粑的制作流程。
打糍粑是當地村民迎新年的傳統習俗,寄托了對新一年的美好愿景。“近幾年,隨著游客的增多,打糍粑已經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村里像過年一樣熱鬧。”彭德良告訴記者,打糍粑現在已經成為當地特色旅游體驗項目之一,原本在過年才能聽到的敲打聲,如今伴隨著游客的歡聲笑語時常回蕩在村里。
2015年末,彭德良看到了家鄉發展的機遇,毅然決定返鄉,結束了幾十年的打工生涯。
神山村在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的同時,因地制宜,積極發展種植業。在旅游助推、產業助力的雙重加持下,現在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8萬元。隨著一系列精準脫貧舉措的落地見效,2017年2月井岡山市宣布脫貧。
崎嶇狹窄的村間小道、臟亂差的村莊環境、薄弱的鄉村基礎設施,在這里都已成為“過去式”。神山村相繼獲得了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第七批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江西省4A級鄉村旅游點等榮譽稱號,走上了鄉村振興路。
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平底圓筒形,外表四周有凸面的白色小珍珠……”視頻畫面里,毛浩夫正在向大家講解陳列在井岡山博物館中的一件瓷筆筒。疫情期間,毛浩夫通過短視頻等新媒體方式,在革命舊居、舊址點開展直播,以更活潑、更時尚的方式進行紅色宣講。
來到井岡山的不少游客,對這個小伙子并不陌生——2016年,海歸青年毛浩夫辭去高薪工作,接過父輩手中的接力棒,扎根井岡山,成為一名紅色宣講員。他的爺爺毛秉華研究井岡山精神半個世紀之久,被稱為“井岡山精神第一宣傳員”,父親熊敏也長期從事井岡山精神的宣傳與研究。如今,他堅守著這塊紅色土地,向更多人講述井岡山革命的歷史。
重視紅色基因傳承、弘揚紅色文化精神的理念深深扎根在老區人民的心中。在江西新余市渝水區羅坊鎮,修繕了紅色村史館、紅色雕塑、紅色課堂、紅色舞臺、紅軍客棧和紅軍食堂等紅色旅游設施;在江西吉安泰和縣,傳統茶館成為廣大群眾接受紅色教育的重要平臺,在這里舉行紅色故事會、村支書講黨史、知識競賽等已成常態;贛州各中小學將紅色教育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開展“蘇區娃娃學黨史”活動,組建“團員講解員”“紅領巾講解員”隊伍,引導廣大學生當好紅色基因的傳承者、實踐者。
近年來,江西依托豐富紅色資源優勢,扎實開展讀紅色經典、講紅色故事、唱紅色歌曲、看紅色電影、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等“五紅”活動,使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讓革命老區成為一座沒有圍墻的紅色博物館。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