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研究表明:城市化正助推中國生態持續改善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王鑫 方大豐 通訊員 王昊昊
城市化進程是否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又是如何影響生態環境的?一項歷時20余年的研究表明,城市化進程正有效助推我國生態持續改善。近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雜志的一份子刊上。
“中國的綠化主要是靠植樹造林和生態保護,因此具很強的持續性?!敝袊茖W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王克林向記者解釋。相關衛星照片和監測數據顯示:過去20年間,地球正在重新“綠起來”,而中國是地球變綠的主要引領者之一。
在這項研究中,王克林團隊與來自丹麥、法國、美國等國的研究機構、團隊合作,利用中國近20年的多源長時間序列衛星遙感數據、近30年的人口普查統計數據,以及基于移動大數據的手機站點記錄數據,探究了中國城市化以及人口遷移的時空特征,量化了不同程度城市化及“鄉-城”人口遷移與流動下的植被地上生物量碳變化。
研究發現,2002年至2010年,中國快速城市化擴張導致了約2000萬噸的初始植被地上碳損失;但在隨后的2010年至2019年間,城市化區域的植被地上碳儲量又增加了3000萬噸,抵消了城市化初期導致的碳損失。這與近年來城市綠化有關,不少城市通過造林、增加城市綠地、建設社區公園等方式增加了建成區的植被碳儲量。
另一方面,農村人口壓力的緩解促進了區域植被恢復固碳。研究發現,2002年至2019年,中國農村地區人口每年減少約1400萬人,農村人口減少地區植被地上生物量碳每年增加約2.8億噸,且植被恢復固碳隨農村人口壓力的減弱而增加。
研究認為,近些年中國森林碳匯增加是因為農村人口向城市化地區流動,人口減少導致了森林的增長。這表明,城市化可以促進碳中和,城市綠化可以補償由于土地覆蓋轉換造成的地上碳損失。中國快速城市化與“碳中和”目標并不相互排斥。
“國際上的經驗表明,進入鄉村振興階段和工業化后期,城市人口應該占到80%左右,農村人口占20%左右比較合理。”王克林認為,我國早期的城鎮化是農民進入工廠的工業化階段,現在的城市化是農民進入城市的市民階段。要利用大中城市的發展,驅動農村人口進一步向城市流動和轉移,既為城市發展帶來活力,又為促進生態環境改善注入動力。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水平穩步提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4.72%,比2020年末提高0.83個百分點。2021年末,我國城鎮常住人口達91425萬人,比2020年末增加1205萬人;鄉村常住人口49835萬人,減少1157萬人。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