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創單月新高 專家: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加大
人民網北京2月12日電 央行日前公布的1月金融數據顯示,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3.98萬億元,是單月統計高點,同比多增3944億元;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6.17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9842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4.2萬億元,是單月統計高點,同比多增3806億元。
“今年以來,貨幣政策靠前發力穩增長,央行1月17日下調了MLF和逆回購利率,1月20日LPR報價隨之下行,引導金融機構信貸規模增長,疊加年初素有放量傳統,今年的信貸‘開門紅’成色更佳。”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表示。
分部門看,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3.36萬億元。唐建偉認為,盡管1月為冬日生產淡季,企業生產開工活躍度進一步走低,但政策集中靠前發力疊加銀行為實現“開門紅”提前儲備項目,企業新增信貸總量大幅增長,結構也有明顯優化。其中最多的中長期貸款增加2.1萬億元,其次是短期貸款增加1.01萬億元,票據融資僅增加1788億元,依靠票據沖量的現象基本消失,當月信貸成色不錯。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對此表示認同。他表示,銀行業加大了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企業部門新增貸款規模占全部新增的84.4%,創去年2月份以來的新高。其中,企業中長期貸款新增2.1萬億元,同比多增600億元,反映出基建投資等項目開始發力。
在社會融資方面,數據顯示,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6.17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9842億元;1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20.05萬億元,同比增長10.5%。
“社融多增的接近萬億元,除了來自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之外,最大的貢獻來自于政府債券。”唐建偉表示,1月新增政府債券凈融資體量為6026億元,貢獻了3589億元的同比多增量。國債和地方債2021年后置發行與2022年前置發行,尤其是新發地方債規模較大,形成了跨年新增社融的強力支撐。企業債券凈融資方面也保持了平穩增加的態勢,股票融資延續活躍。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也認為,1月社融同比增量主要來自政府和企業債券,反映出穩增長政策發力對寬信用的推動作用。政府債券同比多增源于財政政策靠前發力,企業債券融資放量則與寬貨幣下發行利率走低和基建穩增長提振城投基建配套融資需求有關。
貨幣供應量方面,數據顯示,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243.1萬億元,同比增速回升明顯,達到9.8%,創近11個月以來最高,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個和0.4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61.39萬億元,同比下降1.9%,剔除春節錯時因素影響,M1同比增長約2%。
對此,溫彬表示,2021年年末以來,貨幣金融政策開始發力支持穩增長,央行于2021年12月15日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提高貨幣乘數。同時,銀行業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新增人民幣貸款明顯高于上月和去年同期水平,信貸派生能力增強。此外,2021年1月M2增速回落0.7個百分點,形成了較低的基數,也對本月M2回升起到一定作用。本月M2增速加快回升,新增信貸、社融略超預期,體現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靠前發力支持穩增長。
“廣義貨幣供應增速顯著回升,反映了貨幣政策放松效果明顯。”唐建偉認為,其增長動力主要源自兩個方面:一是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大幅新增,同比多增3806億元;二是債券發行保持了較高規模,形成穩定的跨年支撐。
展望未來,央行11日發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下一階段,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加大跨周期調節力度,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注重充分發力、精準發力、靠前發力,既不搞“大水漫灌”,又滿足實體經濟合理有效融資需求,著力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實現總量穩、結構優的較好組合。(記者 杜燕飛)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8